前言
当你在晃荡博物馆的时刻,一颗保留完整的人头突然出如今眼前。
面对这种状况,想必不少人都会被吓一跳。
甚至,还有人纳闷在博物馆中放一颗人头,那是相对无法能的事情。
但实践上,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博物馆中,就寄存着一颗名为“3394”的头颅。
值得一提的是,列宁还曾专门派人到来中国刺杀这颗头颅的客人。
那么,这颗头颅的客人终究是谁?他又做出什么的事情,居然能够让列宁专门派人前来刺杀?
圣彼得堡博物馆中的“3394”
福尔马林作为现代医学当中常常出现的药物,在上个世纪可是一种稀奇物,十分低廉。
但是,苏联却不惜破费重金购置福尔马林,
将三团体的遗体完整的保留上去。
这其中,除了列宁和斯大林之外,还有另外一个。
这团体的头颅,甚至还被完整的保留在圣彼得堡的博物馆中。
而这颗头颅的客人,便是,是一个出世在俄国的蒙后人。
能够让苏联不惜动用过后宝贵的福尔马林,难不成丹宾坚赞也是做出过什么奉献?
实践上,丹宾坚赞并没有做出过什么奉献,反倒是一个无所不为的土匪。
为了将其斩首,列宁还专门派出了特工。
因为丹宾坚赞所犯下的恶行真实是太多了,因此人们将其称之为“黑喇嘛”。
黑喇嘛的存在就像是一个恶魔一样,人们一旦提到他,便会感到十分惧怕。
他出世在俄国的西蒙古杜尔伯特部,不时过着游牧民族的生存。
可游牧的生存不只十分辛劳,有时还赚不到几个钱。
这样的生存关于黑喇嘛来说,简直是十分无聊单调,基本无法满足他心坎的愿望。
为了扭转这种状况,黑喇嘛一心想要闯出一个名堂来。
于是,他便参与了十二月党人的优惠。
十二月党人优惠,是在19世纪20年代所迸发的一场反派静止。
参与这场静止的,大多是俄国的一些青年官员,目标是为了颠覆沙皇的民主制度。
但最终却是以失败而告终,
黑喇嘛也因此被沙皇关进了监狱当中。
可黑喇嘛却从监狱当中完成逃脱,并到来了我国的西藏地域启动规避。
过后的中国,清朝刚刚毁灭,中国的外部统治较为凌乱。
见到这种状况,黑喇嘛感觉自己时机来了。
于是,
黑喇嘛开局翻看宗教书籍,对其启动详细的钻研。
紧接着,黑喇嘛宣称自己领有着至高无上的法力。
靠着这样的手法,黑喇嘛蒙骗了不少人,让他们成为自己的手下。
随着辛亥反派的迸发,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统治被彻底踢翻,中国外部的统治也开局变得凌乱。
各方军阀开局各种争夺,基本无暇顾及其余的。
在这种状况下,沙俄又开局煽动
外蒙古闹起了独立。
黑喇嘛得悉这个信息后,以为自己“翻身”的时机终于来了。
于是,他便添加外蒙古的队伍,协助他们启动独立。
手腕仁慈,可谓恶魔
黑喇嘛在添加蒙古的队伍后,很快便成为了最高将领。
1912年,黑喇嘛率领着西蒙古的军队,对临近新疆的科布邓城启动攻击。
科布邓城原本是属于清朝的领地,但是在清朝毁灭后,蒙古便盯上了这里。
而黑喇嘛在攻下科布邓城后,便下令对城中的百姓启动屠杀。
一期间,原本繁华的科布邓城变成一座满是尸体的尸城。
城中的百姓,简直无一人幸免,就连年幼的婴孩,黑喇嘛也没有放过。
靠着这份“功劳”,黑喇嘛在外蒙古的位置一期间无人能敌。
不过,黑喇嘛的行为在外蒙古获取了奖赏,
但是却惹起了新疆过后的统治者杨增新的不满。
两人也因此成为了敌人。
但因为黑喇嘛失误判别了外蒙古的情势,造成他被苏联所悬赏捉拿。
从居高临下,到被悬赏捉拿。
无路可去的黑喇嘛
一路逃到了我国的新疆地域。
可杨增新与黑喇嘛是敌人,人造是无法能准许他在自己的地盘上。
关于这一点,黑喇嘛也十分分明。
因此,他选用在黑戈壁的无人区从新建设起自己的王国。
黑戈壁的无人区位于我国新疆、内蒙古和甘肃的接壤处,这里简直四处都是荒漠,人迹罕至。
所以,这里有很多像黑喇嘛这样的亡命之徒。
而黑喇嘛则是趁此时机,将他们全都笼络起来,组成了一支土匪队伍。
并且,黑喇嘛还专门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城堡,
叫作丹宾喇嘛。
他们专门打劫过往的商队,就连一些官员,黑喇嘛都不放过。
剥皮、砍头、挖心脏,黑喇嘛的手腕十分的仁慈,
凡是被他们打劫的商队官员简直都遭受过黑喇嘛的折磨。
除此之外,黑喇嘛还时常去吓唬寓居在这左近的居民。
为了规避黑喇嘛,不少人纷繁选用拖家带口的退出这里。
随着黑喇嘛的权利越来越大,不只对周围居民的生存形成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还影响到了界山外的库伦政权。
于是,外蒙古便和苏联选择,派出一支队伍前去刺杀黑喇嘛。
而这支队伍的教官,正是
前苏联的卡尔迪.卡努科夫率领。
但因为黑喇嘛城堡看管十分严厉,因此外蒙古的外务部长巴勒丹道尔吉便选择伪装成亡命之徒,潜入黑喇嘛的城堡中。
很快,巴勒丹道尔吉便完成进入了黑喇嘛的城堡中,并取得了其赏识。
可黑喇嘛十分警觉,巴勒丹道尔吉不时没能找到刺杀黑喇嘛的时机。
于是,巴勒丹道尔吉便装病,
谎称想要黑喇嘛这个领有“神力”的人对他启动“摸顶”祈祷。
关于巴勒丹道尔吉的恳求,黑喇嘛也很快就许可了。
趁着黑喇嘛弯腰的那一刻,
巴勒丹道尔吉立刻掏出匕首将其刺杀,并砍下其头颅。
曾经作恶多端,危害四方的黑喇嘛,终于被斩杀。
首领都被斩杀了,黑喇嘛的那些手下,也是逃得逃,死的死。
而黑喇嘛的头颅,则是被放在了圣彼得堡博物馆当中。
结语
黑喇嘛永世作恶多端,杀害了不少无辜的民众。
而他最终的终局,也是吉人天相。
依据这段历史,
杨镰传授还编写了书籍《黑戈壁》。
关于黑喇嘛的传说,也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
有的说黑喇嘛基本没有死,还好好的活着。
不过,这只是传言,圣彼得堡博物馆中编号为“3394”的藏品还好好的寄存着。
斯大林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产生了什么影响??
根据原苏联官方正式说法,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是在1953年3月5日去世的。
在斯大林去世五十周年日子来临之际,其家乡格鲁吉亚老百姓依然怀念着这位颇有争议的领导人。
哥里镇居民的骄傲在斯大林出生地哥里镇,当地人对斯大林称颂不已,认为他是他们的骄傲,人们在晚上喝酒祝酒时,第一杯酒通常会敬献给斯大林。
哥里镇大多数人认为,斯大林是位英雄和伟人,正是斯大林在这里度过的短暂时光使得格鲁吉亚闻名于世。
要不是由于斯大林的缘故,哥里恐怕永远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
斯大林原来名字叫约瑟夫·久加什维里,1879年出生于哥里镇的一间小屋里。
约瑟夫·久加什维里是在参加革命活动后才将自己的名字改成斯大林(意为“钢人”)的。
现在这间小屋保护得很好,房内家具均保持着当年原样,已成为一处朝圣之地。
斯大林尚在人世时,政府就在斯大林诞生的小屋旁建造了一座歌颂这位“钢人”的博物馆。
苏联解体后,曾有人建议拆除这座博物馆,但最终依然留存下来。
博物馆展览厅里摆满了斯大林的个人物品和纪念品,其中包括他早期报告卡、烟灰缸、烟斗与木桌,还有一大堆照片,记载着斯大林从一名布尔什维克基层干部直至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的全过程。
博物馆大厅里还展出一个斯大林去世时的铜制面具,这个面具是斯大林逝世6天后制作的。
博物馆外停放着一辆鲜绿色专用列车车厢,斯大林曾在1945年乘坐这节车厢前往德国参加波茨坦会议,正是在那次会议上,美苏英三国通过了德国分治方案。
博物馆在介绍斯大林生平时对苏联当年的清洗运动和饥荒事件只字不提。
哥里大学一位名叫拉马德兹的历史学教授认为,博物馆这种布置方式并无任何不当之处:“我对我的学生说,斯大林是位马克思主义者和劳动人民捍卫者,他并非像西方媒体所描述的那样是位暴君。
” 拉马德兹说,斯大林实现了俄罗斯的现代化,打败了法西斯主义,从而拯救了整个人类,这难道有过错?这位教授理直气壮地说:“绝对不!”民意调查显示:过半俄罗斯人将斯大林看作正面人物像原苏联各地数百万老百姓一样,现年67岁的斯大林孙子久加什维里对其祖父十分崇拜。
在格鲁吉亚人中,以“斯大林儿子的儿子”而出名的久加什维里说:“他是位天才。
”久加什维里是名前苏军上校军官。
他的家位于第比利斯边上一幢破旧公寓楼里,房内到处张贴着斯大林画像,久加什维里说:“我的祖父尽一切努力保护这个自沙皇时期遗留下来的帝国 。
” 久加什维里坚持认为,当年如果没有斯大林的英明领导,苏联早就四分五裂了,他充满感情地说:“他实现了这个国家工业化,并增强了国家实力,而当他离开人世时,带走的仅是一件衬衫和两件外套,与今日在瑞士银行开设了秘密账户的那些当权者相比,他看来有点像是耶稣基督式的一位人物。
”不久前,在俄罗斯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人中,超过一半的人对斯大林看法矛盾或将他看作是位正面人物,只有四分之一的人说斯大林功过相抵。
俄罗斯共产党的政治家对斯大林公开予以赞扬。
他们指出,在斯大林统治时期,遭大规模逮捕和处决的人数被人刻意夸大了。
据西方历史学家估计,在斯大林统治时期,被迫害致死的人数在一千万至两千万,其中许多人惨死在强制性劳改营和1932年至1933年乌克兰大饥荒时期,另有人称死亡数目还要高。
“所有这一切全都是谎言”, 斯大林的另一位孙子叶夫根尼毫不退缩地说,“直到三十年代后期,我的祖父都被那些托洛茨基犹太分子包围着,这些人巧妙地操纵着他的每一个动作,正是他们这些人将人们赶往古拉格集中营,只有在斯大林叫人处决了这些人后这种行为才被制止。
”在格鲁吉亚,想找人对上述这种说法进行反驳并不容易。
当然,在斯大林的故乡,并非所有人都这样看待斯大林。
在离哥里镇附近,一名父亲死在西伯利亚流放地的神父对斯大林处决格鲁吉亚知识分子和宗教领导人的做法予以谴责。
这位名叫谢拉菲姆的神父说:“我们不应忘记他是个独裁者。
”斯大林现年30岁的重孙雅科夫对斯大林的看法更加矛盾。
雅科夫是位可爱的年轻人,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上世纪90年代,雅科夫花三年时间在英国格拉斯哥艺术学院学习绘画艺术。
在苏格兰求学时,雅科夫成了一名典型西方大学生,是凯尔特足球俱乐部的一名热心球迷,并经常光顾夜总会。
雅科夫称自己叫雅各(《圣经》中的人名)。
过去,雅科夫对其身世避而不谈,因为自己与斯大林的血缘关系给他带来的是更多的痛苦。
雅科夫回忆说,他以前一直生活在斯大林功过是非的阴影里。
最糟糕的是在苏联解体前几年,当时有关斯大林进行大屠杀的史料开始曝光,“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改革时代开始后,当我看报纸时心里很不是滋味。
那时的报纸经常说,斯大林是刽子手。
”“对我来说,最困难的事是,在我长大成人时,去斯大林化到达了顶峰。
”虽然如此,雅科夫仍然为自己的身世感到骄傲:“这些天来,我对我自己究竟是谁感到心安理得,我就是一个久加什维里,它就流淌在我的血液里。
”斯大林已成理想主义者化身随着年龄的增长,雅科夫对其曾祖父斯大林的功过有了更多了解,他现在对久加什维里家族后代仍然怀有希望,“我们的后代将不会像我或像我父亲那样经受沉重压力。
我父亲是在赫鲁晓夫时代经受的,我在上学时就身受压力。
不过我想我的孩子不会有很大压力,因为斯大林越来越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化身,历史已冲刷一切。
”保留家族名字已成为斯大林后人对斯大林迷恋的一种情结。
当斯大林的后人在今年三月五日相聚在一起,共同纪念斯大林逝世五十周年时,其中一名年纪最小的斯大林家族成员将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依照格鲁吉亚传统,小孩中间名字取自于其父,叶夫根尼给其大儿子起名叫维萨里昂,他又将其今年七岁大的孙子起名为约瑟夫·久加什维里,这是斯大林曾用过的名字,叶夫根尼抱着小约瑟夫动情地说:“我的一生几乎都是在俄罗斯渡过的,我希望将斯大林这个名字带回到他的祖国,这样他会在那里长存下去。
评价斯大林俞邃今年3月5日是斯大林逝世50周年。
斯大林逝世噩耗在当时引起的悲恸和震撼,笔者记忆犹新。
斯大林问题争议了半个世纪,足见斯大林的重要历史地位和深远世界影响。
本文结合国内外评述斯大林问题的动向(对斯大林的污蔑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提出若干归纳性的看法。
一、围绕斯大林问题的争论,半个世纪内出现过两次高潮。
一次是上世纪60年代,斯大林问题曾经是国际共运大论战的主要题目之一。
另一次是从80年代以来,随着各社会 主义国家先后掀起改革浪潮、特别是苏联东欧国家发生剧变,斯大林问题再度成为讨论 的热点。
鉴于加强对苏联剧变深层次原因的研究,目前国内更多集中在对斯大林社会主 义模式的讨论。
人们在分析苏联模式失败原因时追溯到斯大林,于是对斯大林的批判变 得更加严峻。
在这种情势下,保持冷静头脑,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如毛泽东所告诫“有 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客观地、全面地评价斯大林,显得尤为重要。
二、评价斯大林问题,主要涉及四个大方面。
第一,斯大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亦即 斯大林领导苏联的30年以及其中的主要功过是非。
第二,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社会主 义政治经济体制,亦即斯大林模式,它在一定历史时期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和日益暴 露的严重弊病。
第三,斯大林的理论,包括哲学、政治学说和政治经济学,其中涉及党 的建设、党内斗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尤其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阐述,它的正确与错误 方面,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关系。
第四,斯大林对国际形势、国际问题的分析判断以 及他所执行的国际战略和政策,包括国际共运方面的理论和政策,关于军事方面的理论 、战略及其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成功与失误,等等。
如果仅从上述某一方面来对斯大林 一生的功过下结论,就难免失之偏颇。
三、国内外对斯大林的评价形成某些共识。
大致是:第一,斯大林是一个重要历史人 物,对他的评价不仅是他本国的事情,而且是世界范围内的事情。
第二,斯大林有功有 过,贡献是巨大的,错误是严重的,或者用有的学者的说法,“功勋显赫卓著,错误极其严重”。
至于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存在着分歧。
第三,斯大林的主要功绩:1、在列宁之后,领导苏联党和人民,顶住资本主义包围的压力,在苏联一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并为社会主义在其他国家的胜利提供了范例和支持;2、在短短若干年内,领导 苏联人民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改善了人民生活,战后又迅速 恢复经济,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和优越性;3 、打败了德国法西斯,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推动了世界和平与进步事业的发展 。
第四,斯大林的主要错误:1、接受和鼓励个人迷信,实行个人专权,在党内斗争中 滥用专政手段,导致法制被严重破坏,大批无辜干部遭镇压;2、在30年代特定历史条 件下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一些理论,被教条化、绝对化、越 来越僵化;3、凭借大国大党的地位,树立自我中心,对外发号施令,推行大国主义, 实质是谋求霸权。
之所以造成这些错误,有历史条件的原因,有管理体制的原因,也有 个人素质的原因。
四、赫鲁晓夫也谈斯大林的功与过,因其立足于“谴责”,往往用语刻薄,给人的印象是全盘否定斯大林。
赫鲁晓夫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中说,这个报告不想全面评价斯大林的生平事迹,因为他的功绩已经进行了足够的研究,说“斯大林在准备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中,以及在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斗争中所起的作用,是尽人皆知的”。
报告中着重指责把斯大林“变成某种超群的人物,认为他像神仙一样具有非凡的品质,他似乎无所不知,洞察一切,能够代替所有人思考,能够做一切事情,他的行为没有一点是错的”。
赫鲁晓夫在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报告,也只是强调必须公开地谴责对斯大 林个人迷信时期“所犯下的错误和歪曲现象”,“抛弃已经成为前进障碍的那种对党和 国家的领导方法”。
从这些词句上,并不能得出“全盘否定”斯大林的结论。
大论战时 “二评”《关于斯大林问题》引证赫鲁晓夫谩骂斯大林的粗暴字眼,反映了赫鲁晓夫骨 子里是憎恨斯大林的。
五、从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苏联后来各个时期较少评论斯大林,出于实用主义需要,谈及时谴责兼有肯定。
每逢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避不开斯大林,或多或少要提一下斯大林的功绩。
通常的说法是:在战争年代,斯大林所表现的巨大政治意志、目的性和坚定性、善于组织人们和使人们遵守纪律,在取得胜利方面起了自己的作用;不能把斯大林在卫国战争中的作用一笔勾销,等等。
六、苏联军界领导人对斯大林功过的评述一般比较中肯。
具有代表性的是苏联陆海军总政治部主任德米特里·安东诺维奇·沃尔科戈诺夫于1988年撰写的《胜利与悲剧(斯大林政治肖像)》一书。
其中指出:1、斯大林的历史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复杂的辩证法。
坦诚地面对历史,面对真理,不能不承认斯大林对争取和维护社会主义的无可辩驳的贡献,也不能不承认他毫无根据地迫害千千万万无辜者的政治错误和罪行。
2、斯大林拥有无限权力,不受民主监督,至高无上,为所欲为。
但他却内心孤独。
他毕生都尽力把自己的这个弱点变成力量的标志。
列宁指出的斯大林“凶狠”的特点,在政治家身上起了极坏的作用。
3、从列宁逝世直到30年代初,在革命领袖中也许只有斯大林一个人最彻底、最坚决地维护党关于确立和加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方针。
他没有那种能取代列宁的天资,但别人也没有。
他在智力和道德上不及许多人;但在争取新制度生存的斗争时刻,极端重要的是目标明确和领袖的政治意志。
在这个问题上,除了列宁,无人能胜过斯大林。
七、我党早期对斯大林的公开评价采取“两点论”,提出“功大于过”。
1956年4月5日和12月29日先后发表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简称“两论”),不仅肯定了苏共提出反对个人崇拜的问题的重要性,对斯大林的功过作了冷静的、客观的、在当时条件下堪称全面的评价,而且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领袖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地位、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等角度,对斯大林错误的社会历史根源作了理论剖析,还着重指出:“我们应当用历史的观点看斯大林,对于他的正确的地方和错误的地方作出全面的适当的分析,从而吸取有益的教训。
不论是他的正确的地方,或者错误的地方,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种 现象,带有时代的特点。
”“两论”当时在国际上特别在苏联产生了强烈的积极反响。
从总体上说,“两论”的基本观点和提出的评价斯大林的方法论,至今仍站得住脚。
其 中关于“斯大林的错误同他的成绩比较起来,只居于第二位的地位”这一说法,虽然越 往后越难以得到广泛认同,但毕竟是比较合理的。
至于毛泽东说斯大林的功过“三七开 ”,形容功大于过,无非是运用中国传统的一种通俗比喻,不必去细究。
不过,基于当 时的历史条件,“两论”中笼统地称斯大林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创造性 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现在看来有些偏高。
而1963年9月在大论战过程中 写的“二评”《关于斯大林问题》,由于当时与赫鲁晓夫作斗争的政治需要,对斯大林 错误的一面则有些过于简化、淡化。
八、中国学术理论界对斯大林的评价前后有所变化。
总的来说,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我国学术理论界对斯大林的评价没有逾越“两论”的基本框架。
戈尔巴乔夫推行“公开 性”大量揭发斯大林的罪行、特别是苏联解体——标志着苏联模式破产——之后,国内 从负面评价斯大林的论说增加。
随着对斯大林模式教训的研究加深,开始出现斯大林“ 过大于功”的说法。
这里列举两个代表性例子。
第一个例子。
1992年8月在长春市举行了“关于斯大林问题”的学术研讨会,会后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文集《关于斯大林问题的再认识》。
这是一次专家较齐全、水平 较高、代表性较强的会议。
对斯大林的评价大致上是按照“功绩巨大、错误严重”并侧 重于分析后者的思路进行。
该书“前言”概括了会议的研究成果,指出对斯大林问题的 研究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特别强调斯大林的功与过、对与错,往往纠缠在一 起,甚至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文中列举一系列令人信服的实例,说明如果这些错误和弊 病都避免了,成功也就没有了,至少是很难取得,而这些错误和弊病的存在和发展,则 孕育了后来更大的失败。
第二个例子。
2002年1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苏联兴亡史》一书,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杂志2003年第1期发表书评,称该书“导论”中鲜明地指出在斯大林模 式这一点上斯大林“完全是过大于功的”。
书评称颂这个新结论是“最新、最大突破” 。
接着,评论者根据该书内容,从体制角度概括了若干“充分根据”,来证实斯大林过 大于功。
——是否应该根据斯大林建造的“模式”这一点来对其一生的功过下结论,颇 值得商榷。
九、评价斯大林的若干认识和方法问题笔者认为,尽管评价斯大林问题难度甚大,但只要我们始终本着冷静、客观、求实的 精神,避免情绪化,防止掺杂任何个人因素,总还是可以逐渐找到接近真理的答案。
第一,评价斯大林应采取总结教训而不是实行清算的态度。
斯大林问题毕竟是党内和人民内部的问题,无论对其功过的具体评价有多大差别,怎么来说也还是好人犯错误。
从斯大林那里汲取经验教训是应该的、必要的,更要弄清他犯错误的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原因与国际背景。
正如“一论”中所说:“不论是他的正确的地方,或者错误的地方,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种现象,带有时代的特点。
”如果一味地采取秋后算帐的办法,那么结论和效果就会截然不同,甚至适得其反。
西方国家某些御用学者,为了否定苏联,否定社会主义,历来将斯大林置于敌对面加以攻击和批判,对此绝不可效法。
人们常说,把一个人的缺点错误集中起来,上纲上线,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足可打倒一 百次。
打个比方(比方总不可能那么确切),如果仅就“文革”这一点来评价毛泽东一生 ,又该作何结论?我们清楚地记得,邓小平为维护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做 了怎样巨大的努力。
可见,立场不同,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
第二,研究斯大林问题不要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
历史地看问题和与时俱进,是两个并行不悖的概念。
研究任何问题,包括斯大林问题,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精神,但不能把与时俱进用来否定历史地看问题。
如果仅仅用现代的条件去衡量历史,美其名曰“与时俱进”,那么后人对前人说三道四就太容易了。
比如用今天信息网络时代的科技发展水平去衡量人类古代的科学发明创造,也许会觉得那时的成就该是多么幼稚可笑。
在谈到苏联模式时,试问,在苏联建国初期,面对帝国主义包围的恶劣国际处境,不搞中央集权行不行?在卫国战争中,面对强大凶恶的德国法西斯武装侵略,不搞中央集权行不行?答案是明摆着的。
当然,中央集权不等于个人专权和实行高压。
问题是,在国家政权稳固之后,领导者们应该自觉地采取措施,不断完善和优化管理体制,充实国家民主生活,在尽可能大的程度上推行民主化。
斯大林错就错在误解社会主义新时期阶级斗争的规律,强调“越来越尖锐化”,以此杜绝民主化之路。
斯大林确实做了许多蠢事,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也做了不少蠢事。
这该怎么看?列宁曾经一方面强调共产党人“将百折不回地来为纠正我们的失利和错误而奋斗”,同时指出,“如果我们的敌人责难我们说:看,列宁自己也承认,布尔什维克做了大量的蠢事;那我就想这样来回答他们:对的,但是你们是否知道,我们的蠢处较之你们说来,终究完全是另一种性质的。
”(转引自“两论”)第三,不能仅就体制问题对斯大林一生的功过下结论。
从体制这个要害方面研究斯大林问题固然非常重要,但并不是问题的全部。
把斯大林时期和后来苏联各个时期的错误完全归结为体制原因造成,其实欠妥。
除了体制之外,还有一个发展战略问题,有一个基本路线和具体政策的制定与运作问题。
前述《关于斯大林问题的再认识》一书《前言》中,有一段论述值得参考:“由于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不恰当估计造成的过快过急的要求,单纯追求产值的粗放式经营,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失调,过分强调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而忽视和牺牲了农业、轻工业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等等,这些与体制有关,但不都是体制问题。
就是说,并不是体制决定了要实行这种发展战略。
把发展战略方面的失误完全归结为体制的原因是没有根据的。
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战略上的失误对于苏联后来造成的经济发展上的严重后果是更为直接的原因。
”说到这里,笔者还想引申一点。
如果仅用体制原因来诠释苏联为何解体,因而责任都在斯大林,那岂不是说作为祸首的戈尔巴乔夫对于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就不必承担任何责任了吗?如果这样来研究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岂不是越搞越偏了吗?在国内研究界,还可以看到 有人不仅想从斯大林那里寻找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甚至把根子一直追到列宁那 里去了。
这样的做法,不仅完全陷入误区,而且造成对社会主义历史的本末倒置,导致 历史虚无主义。
再者,对于苏联模式也应加以全面评价。
苏联模式之所以能够生存那么久,自有它的道理。
苏联模式是在没有现成经验可资借鉴的情况下,在党内外复杂的斗争环境中,逐步探索出的一种模式。
它曾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产生过辉煌业绩。
其形成初期,适应了经济落后、结构简单和以增强国防能力为发展经济首要目标的状况;在战争年代 ,显示了动员性强和困难承受能力强的优点。
苏联用15年时间完成了工业化,为反法西 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二战后经济迅速恢复,成为综合国力足以同美国 抗衡的又一个超级大国。
问题在于,随着时代主题转向“和平与发展”,面对科技的迅 猛发展和资本主义表现某种活力的严峻挑战,日益僵化的苏联模式弊病没有能及时有效 地加以革除。
把斯大林之后数十年的这大笔帐也都算到斯大林头上,是不公允的,无异 于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等人开脱责任。
何况也不应该得出苏联模式改 则必垮的结论,否则就难以理解,为何邓小平能够在中国这个曾经照搬苏联模式的国家 ,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四,对斯大林的评价应该有一个总体说法。
历史证明,“有过无功”论,把斯大林当作敌人,或者,像安德烈耶娃等人那样,把斯大林描绘成一个“有功无过”的“完人”,都站不住脚。
“功大于过”论,难以解释某些重大历史事实,不易得到广泛认同。
“过大于功”论,存在明显的片面性。
看来,在研究问题时,无须就斯大林功过的比例争论不休,而应在肯定他毕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30年这一基本前提下,着重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当然,对斯大林也该有一个总体上的评价。
笔者认为:斯大林是一位有巨大历史功绩的人物,是一位有非凡领导才能的人物,是一位有严重错误罪过的人物,是一位有致命性格缺陷的人物,因而,是一位功过成败兼而有之、不可避免地引起长期争议的人物。
外国有爱因斯坦,为什么中国这么多人就没有一个这样的人
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出生于德国乌尔姆-1955年4月18日逝世于美国普林斯顿,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创立者,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生平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国西南的乌耳姆城,一年后随全家迁居慕尼黑。
爱因斯坦的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和叔叔雅各布·爱因斯坦合开了一个为电站和照明系统生产电机、弧光灯和电工仪表的电器工厂。
母亲玻琳是受过中等教育的家庭妇女,非常喜欢音乐,在爱因斯坦六岁时就教他拉小提琴。
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活泼,三岁多还不会讲话,父母很担心他是哑巴,曾带他去给医生检查。
还好小爱因斯坦不是哑巴,可是直到九岁时讲话还不很通畅,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必须经过吃力但认真的思考。
在四、五岁时,爱因斯坦有一次卧病在床,父亲送给他一个罗盘。
当他发现指南针总是指着固定的方向时,感到非常惊奇,觉得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这现象后面。
他一连几天很高兴的玩这罗盘,还纠缠着父亲和雅各布叔叔问了一连串问题。
尽管他连“磁”这个词都说不好,但他却顽固地想要知道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
这种深刻和持久的印象,爱因斯坦直到六十七岁时还能鲜明的回忆出来。
爱因斯坦在念小学和中学时,功课属平常。
由于他举止缓慢,不爱同人交往,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
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对他更是厌恶,曾经公开骂他:“爱因斯坦,你长大后肯定不会成器。
”而且因为怕他在课堂上会影响其他学生,竟想把他赶出校门。
爱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在电器工厂里专门负责技术方面的事务,爱因斯坦的父亲则负责商业的往来。
雅各布是一个工程师,自己就非常喜爱数学,当小爱因斯坦来找他问问题时,他总是用很浅显通俗的语言把数学知识介绍给他。
在叔父的影响下,爱因斯坦较早的受到了科学和哲学的启蒙。
父亲的生意做得并不好,但却是一个乐观和心地善良的人,家里每星期都有一个晚上要邀请来慕尼黑念书的穷学生吃饭,这样等于是救济他们。
其中有一对来自立陶宛的犹太兄弟麦克斯和伯纳德,他们都是学医科的,喜欢阅读书籍、兴趣广泛。
他们被邀请来爱因斯坦家里吃饭,并和羞答答、长着黑头发和棕色眼睛的小爱因斯坦交成了好朋友。
麦克斯可以说是爱因斯坦的“启蒙老师”,他借了一些通俗的自然科学普及读物给他看。
麦克斯在爱因斯坦十二岁时,给了他一本施皮尔克的平面几何教科书。
爱因斯坦晚年回忆这本神圣的小书时说:“这本书里有许多断言,比如,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它们本身虽然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可以很可靠地加以证明,以致任何怀疑似乎都不可能。
这种明晰性和可靠性给我留下了一种难以形容的印象。
”爱因斯坦还幸运地从一部卓越的通俗读物中知道了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主要成果和方法,科普读物不但增进了爱因斯坦的知识,而且拨动了年轻人好奇的心弦,引起他对问题的深思。
爱因斯坦十六岁时报考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工程系,可是入学考试却告失败。
他接受了联邦工业大学校长以及该校著名的物理学家韦伯教授的建议,在瑞士阿劳市的州立中学念完中学课程,以取得中学学历。
1896年10月,爱因斯坦跨进了苏黎世工业大学的校门,在师范系学习数学和物理学。
他对学校的注入式教育十分反感,认为它使人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思考其他问题。
幸运的是,窒息真正科学动力的强制教育,在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要比其他大学少得多。
爱因斯坦充分的利用学校中的自由空气,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所热爱的学科上。
在学校中,他广泛的阅读了赫尔姆霍兹、赫兹等物理学大师的著作,他最着迷的是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
他有自学本领、分析问题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早期工作1900年,爱因斯坦从苏黎世工业大学毕业。
由于他对某些功课不热心,以及对老师态度冷漠,被拒绝留校。
他找不到工作,靠做家庭教师和代课教师过活。
在失业一年半以后,关心并了解他才能的同学马塞尔·格罗斯曼向他伸出了援助的手。
格罗斯曼设法说服自己的父亲把爱因斯坦介绍到瑞士专利局去作一个技术员。
爱因斯坦终身感谢格罗斯曼对他的帮助。
在悼念格罗斯曼的信中,他谈到这件事时说,当他大学毕业时,“突然被一切人抛弃,一筹莫展的面对人生。
他帮助了我,通过他和他的父亲,我后来才到了哈勒(时任瑞士专利局局长)那里,进了专利局。
这有点象救命之恩,没有他我大概不致于饿死,但精神会颓唐起来。
”1902年2月21日,爱因斯坦取得了瑞士国籍,并迁居伯尔尼,等待专利局的招聘。
1902年6月23日,爱因斯坦正式受聘于专利局,任三级技术员,工作职责是审核申请专利权的各种技术发明创造。
1903年,他与大学同学米列娃·玛丽克结婚。
1900年-1904年,爱因斯坦每年都写出一篇论文,发表于德国《物理学杂志》。
头两篇是关于液体表面和电解的热力学,企图给化学以力学的基础,以后发现此路不通,转而研究热力学的力学基础。
1901年提出统计力学的一些基本理论,1902年-1904年间的三篇论文都属于这一领域。
1904年的论文认真探讨了统计力学所预测的涨落现象,发现能量涨落取决于玻尔兹曼常数。
它不仅把这一结果用于力学体系和热现象,而且大胆地用于辐射现象,得出辐射能涨落的公式,从而导出维恩位移定律。
涨落现象的研究,使他于1905年在辐射理论和分子运动论两方面同时做出重大突破。
1905年的奇迹1905年,爱因斯坦在科学史上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奇迹。
这一年他写了六篇论文,在3月到9月这半年中,利用在专利局每天八小时工作以外的业余时间,在三个领域做出了四个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他发表了关于光量子说、分子大小测定法、布朗运动理论和狭义相对论这四篇重要论文。
1905年3月,爱因斯坦将自己认为正确无误的论文送给了德国《物理年报》编辑部。
他腼腆的对编辑说:“如果您能在你们的年报中找到篇幅为我刊出这篇论文,我将感到很愉快。
”这篇“被不好意思”送出的论文名叫《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推测性观点》。
这篇论文把普朗克1900年提出的量子概念推广到光在空间中的传播情况,提出光量子假说。
认为:对于时间平均值,光表现为波动;而对于瞬时值,光则表现为粒子性。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微观客体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统一,即波粒二象性。
在这文章的结尾,他用光量子概念轻而易举的解释了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推导出光电子的最大能量同入射光的频率之间的关系。
这一关系10年后才由密立根给予实验证实。
1921年,爱因斯坦因为“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这一成就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才仅仅是开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光、热、电物理学的三个领域中齐头并进,一发不可收拾。
1905年4月,爱因斯坦完成了《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5月完成了《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
这是两篇关于布朗运动的研究的论文。
爱因斯坦当时的目的是要通过观测由分子运动的涨落现象所产生的悬浮粒子的无规则运动,来测定分子的实际大小,以解决半个多世纪来科学界和哲学界争论不休的原子是否存在的问题。
三年后,法国物理学家佩兰以精密的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预测。
从而无可非议的证明了原子和分子的客观存在,这使最坚决反对原子论的德国化学家、唯能论的创始人奥斯特瓦尔德于1908年主动宣布:“原子假说已经成为一种基础巩固的科学理论”。
1905年6月,爱因斯坦完成了开创物理学新纪元的长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完整的提出了狭义相对论。
这是爱因斯坦10年酝酿和探索的结果,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19世纪末出现的古典物理学的危机,改变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揭露了物质和能量的相当性,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世界,是近代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
狭义相对论不但可以解释经典物理学所能解释的全部现象,还可以解释一些经典物理学所不能解释的物理现象,并且预言了不少新的效应。
狭义相对论最重要的结论是质量守恒原理失去了独立性,他和能量守恒定律融合在一起,质量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其他还有比较常讲到的钟慢尺缩、光速不变、光子的静止质量是零等等。
而古典力学就成为了相对论力学在低速运动时的一种极限情况。
这样,力学和电磁学也就在运动学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1905年9月,爱因斯坦写了一篇短文《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作为相对论的一个推论。
质能相当性是原子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也为20世纪40年代实现的核能的释放和利用开辟了道路。
在这短短的半年时间,爱因斯坦在科学上的突破性成就,可以说是“石破天惊,前无古人”。
即使他就此放弃物理学研究,即使他只完成了上述三方面成就的任何一方面,爱因斯坦都会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笔。
爱因斯坦拨散了笼罩在“物理学晴空上的乌云”,迎来了物理学更加光辉灿烂的新纪元。
广义相对论的探索狭义相对论建立后,爱因斯坦并不感到满足,力图把相对性原理的适用范围推广到非惯性系。
他从伽利略发现的引力场中一切物体都具有同一加速度这一古老实验事实找到了突破口,于1907年提出了等效原理。
在这一年,他的大学老师、著名几何学家闵可夫斯基提出了狭义相对论的四维空间表示形式,为相对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用的数学工具,可惜爱因斯坦当时并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
等效原理的发现,爱因斯坦认为是他一生最愉快的思索,但以后的工作却十分艰苦,并且走了很大的弯路。
1911年,他分析了刚性转动圆盘,意识到引力场中欧氏几何并不严格有效。
同时还发现洛伦茨变化不是普适的,等效原理只对无限小区域有效……。
这时的爱因斯坦已经有了广义相对论的思想,但他还缺乏建立它所必需的数学基础。
1912年,爱因斯坦回到苏黎世母校工作。
在他的同班同学、母校任数学教授的格罗斯曼帮助下,他在黎曼几何和张量分析中找到了建立广义相对论的数学工具。
经过一年的奋力合作,他们于1913年发表了重要论文《广义相对论纲要和引力理论》,提出了引力的度规场理论。
这是首次把引力和度规结合起来,使黎曼几何获得实在的物理意义。
不过他们当时得到的引力场方程只对线性变换是协变的,还不具有广义相对论原理所要求的任意坐标变换下的协变性。
这是由于爱因斯坦当时不熟悉张量运算,错误的认为,只要坚持守恒定律,就必须限制坐标系的选择,为了维护因果性,不得不放弃普遍协变的要求。
漫长艰难的探索广义相对论建成后,爱因斯坦依然感到不满足,要把广义相对论再加以推广,使它不仅包括引力场,也包括电磁场。
他认为这是相对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统一场论。
1925年以后,爱因斯坦全力以赴去探索统一场论。
开头几年他非常乐观,以为胜利在望;后来发现困难重重,他认为现有的数学工具不够用;1928年以后转入纯数学的探索。
他尝试着用各种方法,但都没有取得具有真正物理意义的结果。
1925年-1955年这30年中,除了关于量子力学的完备性问题、引力波以及广义相对论的运动问题以外,爱因斯坦几乎把他全部的科学创造精力都用于统一场论的探索。
1937年,在两个助手合作下,他从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方程推导出运动方程,进一步揭示了空间——时间、物质、运动之间的统一性,这是广义相对论的重大发展,也是爱因斯坦在科学创造活动中所取得的最后一个重大成果。
在统一场理论方面,他始终没有成功,他从不气馁,每次都满怀信心底从头开始。
由于他远离了当时物理学研究的主流,独自去进攻当时没有条件解决的难题,因此,同20年代的处境相反,他晚年在物理学界非常孤立。
可是他依然无所畏惧,毫不动摇地走他自己所认定的道路,直到临终前一天,他还在病床上准备继续他的统一场理论的数学计算。
最伟大的科学家的风格爱因斯坦因为在科学上的成就,获得了许多奖状以及名誉博士的授予证书。
如果一般人就会把这些东西高高挂起。
可是爱因斯坦把以上的东西,包括诺贝尔奖奖状一起乱七八糟地放在一个箱子里,看也不看一眼。
英费尔德说他有时觉得爱因斯坦可能连诺贝尔奖是什么意义都不知道。
据说他在得奖的那一天,脸上和平日一样平静,没有显出特别高兴或兴奋。
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在瑞士生活时,过的是穷学生的生活,他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有一碟意大利面条加上一点酱他就感到很满意。
成名后,成为教授以及后来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移民美国,他是有条件过很好的物质享受的,但是他仍保留像穷学生那样简朴无华的生活。
当爱因斯坦来到普林斯顿的高等科学研究所工作时,当局给了他相当的高薪—年薪一万六千美元,他却说:“这么多钱,是否可以给我少一点?给我三千美元就够了。
”爱因斯坦对自己的衣着也是不注意的,长年披着一件黑色皮上衣,不穿袜子,不结领带,裤子有时既没有绑皮带也没有吊带,他和人在黑板前讨论问题时,一面写黑板,一面要把那像要滑下的裤子用手拉住,这种情形是有些滑稽,而他的头发却留得长长的,不加修饰。
这对当年“贵族学府”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来说是惊异的事,难怪他们要希望上帝叫他把头发剪掉。
爱因斯坦是很节俭的人,他在计算的纸上是两面都写,而且他把许多寄给他的信的信封裁开,当作计算的草稿纸,不让它们在进了纸篓之前失掉可以再利用的价值。
爱因斯坦在外出时经常坐二、三等车,平时只吃一些简单的食物。
1909年7月,爱因斯坦应邀到日内瓦,参加隆重的日内瓦大学三百五十周年校庆和纪念建校人加尔文的庆祝活动,并接受日内瓦大学颁发给他的荣誉博士学位。
在庆祝活动的游行中,学校里的显要人物和政府中的大人物,都身穿燕尾服、头戴高礼帽,或者身穿中世纪式的锈金长袍,头戴平顶丝帽,而爱因斯坦却穿着一套平时上街穿的衣服,戴着一顶草帽。
对这次庆祝活动所举办的盛大宴会,爱因斯坦很不以为然,他对坐在旁边的人说,“如果加尔文还活着,他会堆起一大堆柴禾,因为搞这样的铺张浪费的盛宴而把我们全都烧死。
”爱因斯坦自己曾说过:“安逸和幸福,对我来说从来不是目的。
我称这些伦理基础为猪倌的理想……”。
他甚至拒绝自己被安排在上流社会中,而居于与众不同的地位,对社会上对他的特殊照顾感到愤怒。
爱因斯坦是很珍惜时间的人,他不喜欢参加社交活动与宴会,他曾讽刺地说:“这是把时间喂给动物园。
”他集中精神专心的钻研,他不希望宝贵的时间消耗在无意义的社交谈话上。
他也不想听那些奉承和赞扬的话。
他认为:“一个以伟大的创造性观念造福于全世界的人,不需要后人来赞扬。
他的成就本身就已经给了他一个更高的报答。
”1929年3月,为了躲避五十寿辰的庆祝活动,他在生日前几天,就秘密跑到柏林近郊的一个花匠的农舍里隐居起来。
作为物理学革命中的伟大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从来没有自认为是一个超人。
他认识到,自己所走的道路是前人走过的道路的延伸,科学的新时代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的合理发展,因此他总是抱着感激和敬仰的心情赞赏前人的贡献。
在谈到相对论的创立时,他说:“相对论实在可以说是对麦克思韦和洛伦兹的伟大构思画了最后一笔,因为它力图把场物理学扩充到包括引力在内的一切现象。
”爱因斯坦曾几次在信中对赞扬他的成就的朋友写道:“我完全知道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兴趣、专一、顽强工作,以及自我批评使我达到我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
”全人类命运的关注者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也热爱人类。
他没有因为埋头于科学研究而把自己置于社会之外,一直关心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并为之顽强、勇敢地战斗。
他说过:“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又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他自己正是这样去做的。
1914年4月,爱因斯坦接受德国科学界的邀请,迁居到柏林,8月即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他虽身居战争的发源地,生活在战争鼓吹者的包围之中,却坚决地表明了自己的反战态度。
9月,爱因斯坦参与发起反战团体“新祖国同盟”,在这个组织被宣布为非法、成员大批遭受逮捕和迫害而转入地下的情况下,爱因斯坦仍坚决参加这个组织的秘密活动。
10月,德国的科学界和文化界在军国主义分子的操纵和煽动下,发表了“文明世界的宣言”,为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辩护,鼓吹德国高于一切,全世界都应该接受“真正德国精神”。
在“宣言”上签名的有九十三人,都是当时德国有声望的科学家、艺术家和牧师等。
就连能斯脱、伦琴、奥斯特瓦尔德、普朗克等都在上面签了字。
当征求爱因斯坦签名时,他断然拒绝了,而同时他却毅然在反战的《告欧洲人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这一举动震惊了全世界。
1917年,列宁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爱因斯坦热情地支持这个伟大的革命,赞扬这是一次对全世界将有决定性意义的、伟大的社会实验,表示:“我尊敬列宁,因为他是一位有完全自我牺牲精神、全心全意为实现社会正义而献身的人。
我并不认为他的方法是切合实际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象他这种类型的人,是人类良心的维护者和再造者。
”1918年11月,德国工人和士兵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和鼓舞下,发动起义,推翻了德皇威廉二世下台第三天,爱因斯坦即给他的母亲连续写了两张明信片,欢呼“伟大的事变发生了……亲身经历了这个事变是多么荣幸!”在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初期,爱因斯坦基本上是一个绝对的和平主义者。
但是,侵略和掠夺战争不断发生的现实,打破了他那美好的梦想。
特别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日益法西斯化,使爱因斯坦意识到新的野蛮战争不可避免,促使他改变了自己的观点。
他明确表示:“当法律和人类尊严必需保卫时,我们一定要战斗。
自从法西斯的危险到来后,现在我不再相信绝对的被动的和平主义是有效的了。
只要法西斯主义统治欧洲,那就不会有和平。
”由于爱因斯坦的进步活动,又因为他是犹太人,因而被德国纳粹分子列为重要的迫害对象,幸而他1932年底离开德国到美国讲学,才未遭毒手。
他在柏林的住屋被查抄和捣毁,他的财产被没收,他的著作被焚毁,纳粹还悬赏二万马克要杀害他。
面对纳粹分子暗杀的危险,爱因斯坦没有丝毫的畏惧,而是更坚定地战斗。
当他的挚友劳厄写信劝他对政治问题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时,他不顾个人安危,大声疾呼,指出法西斯就意味着战争,和平必须用武装来保卫,呼吁美国人民起来同法西斯作斗争。
在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战斗的历程中,爱因斯坦一直关心着被压迫、被奴役的国家和民族。
他反对法西斯灭绝犹太人的暴行,为争取犹太人的生存权利而大声疾呼。
但他也反对狭隘的犹太民族主义,希望看到犹太人“同阿拉伯人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达成公平合理的协议,而不希望创立一个犹太国”。
他反对美国的种族歧视政策,支持黑人的解放运动,并呼吁“美国黑人在这个方向上所作的坚定的努力,应当得到大家的赞扬和支援”。
在五十年代美国麦卡锡份子兴风作浪的时期,麦卡锡参议员说他是“美国的第一敌人”,而一些狂热人士还造谣说他是共产份子,并且说他的前助手英费尔德从他那里知道原子弹的材料,准备供给苏联这些情报。
事实上他除了担心纳粹能制造新式武器,在1939年8月2日向罗斯福总统建议这方面该进行研究写的一封信外,他以后完全不知道美国政府秘密从事原子弹的制造,一些从事这一工作的爱因斯坦的朋友也对他保密,不让他知道有这回事。
但当他知道德国没有制成原子弹,而美国已造出原子弹后,他的心情感到沉重和不安。
他说,如果他知道德国不会制造原子弹,他就不会为“打开这个潘多拉魔盒做任何事情。
”当爱因斯坦后来从无线电广播知道美国对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杀伤许多平民时他感到非常痛心。
他后来写了一封告美国公民书,说:“我们将此种巨大力量解放的科学家们,对于一切事物都要优先负起责任,必须限制原子能绝对不能使用来杀害全人类,而是用来增进人类的幸福方面。
”1955年,爱因斯坦与罗素联名发表了反对核战争和呼吁世界和平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在1949年爱因斯坦写了一篇《为什么要社会主义?》的论文。
在这里,他提出了现在看来还是正确的看法!“计划经济还不就是社会主义。
计划经济本身可能伴随着对个人的完全奴役。
社会主义的建成,需要解决这样一些极端困难的社会——政治问题,鉴于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的高度集中,怎样才有可能防止行政人员变成权力无限和傲慢自负呢?怎样能够使个人的权利得到保障,同时对于行政权力能够确保有一种民主的平衡力量呢?”巨星陨落1955年4月18日,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因主动脉瘤破裂逝世于美国普林斯顿。
在爱因斯坦去世的前几天还录音对以色列广播,他说:“我们这时代最大的问题是人类分成两个互相对敌的阵营:共产世界和所谓的自由世界。
由于“自由”及“共产”这两个词的意义对我很难理解,我宁愿用“东方”和“西方”的权力冲突来说,然而,这地球是圆的,这样“东方”和“西方”的真正精确意义也不能清楚。
”爱因斯坦生前不要虚荣,死后更不要哀荣。
他留下遗嘱,要求不发讣告,不举行葬礼。
他把自己的脑供给医学研究,身体火葬焚化,骨灰秘密的撒在不让人知道的河里,不要有坟墓也不想立碑。
在把他的遗体送到火葬场火化的时候,随行的只有他最亲近的12个人,而其他人对于火化的时间和地点都不知道。
爱因斯坦在去世之前, 把他在普林斯顿默谢雨街112号的房子留给跟他工作了几十年的秘书杜卡斯小姐,并且强调:“不许把这房子变成博物馆。
”他不希望把默谢雨街变成一个朝圣地。
他一生不崇拜偶像,也不希望以后的人把他当作偶像来崇拜。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自己不过是自然的一个极微小的部分”,他把一切献给了人类从自然界获得自由的征程,最后连自己的骨灰也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
但是正如英费尔德第一次与他接触时所感受到的那样:“真正的伟大和真正的高尚总是并肩而行的”,爱因斯坦的伟大业绩和精神永远留给了人类。
逸事爱因斯坦逃学记1895年春天,爱因斯坦已16岁了。
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岁以前离开德国才可以不必回来服兵役。
由于对军国主义深恶痛绝,加之独自一人呆在军营般的路易波尔德中学已忍无可忍,爱因斯坦没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决定离开德国,去意大利与父母团聚。
但是,半途退学,将来拿不到文凭怎么办呢?一向忠厚、单纯的爱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个自以为不错的点子。
他请数学老师给他开了张证明,说他数学成绩优异,早达到大学水平。
又从一个熟悉的医生那里弄来一张病假证明,说他神经衰弱,需要回家静养。
爱因斯坦以为有这两个证明,就可逃出这厌恶的地方。
谁知,他还没提出申请,训导主任却把他叫了去,以他败坏班风,不守校纪的理由勒令退学。
爱因斯坦脸红了,不管什么原因,只要能离开这所中学,他都心甘情愿,也顾不得什么了。
他只是为自己想出一个并未实施的狡猾的点子突然感到内疚,后来每提及此事,爱因斯坦都内疚不已。
大概这种事情与他坦率、真诚的个性相去太远。
韦伯先生的慧眼爱因斯坦十六岁时报考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工程系,可是入学考试却告以失败。
看过他的数学和物理考卷的该校物理学家韦伯先生却慧眼识英才,称赞他:“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爱因斯坦,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但是你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你不想表现自己。
”韦伯先生是讲对了,爱因斯坦在数学方面可以说是有“天才”,他在12岁到16岁时就已经自学学会了解析几何和微积分。
而对于不想表现自己这个“缺点”,他也是“死不悔改”。
他晚年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我年青时对生活的需要和期望是能在一个角落安静地做我的研究,公众人士不会对我完全注意,可是现在却不能了。
”著名的电影演员查理.卓别林在他的影片《城市之光》于好莱坞首映之日,邀请爱因斯坦夫妇去看。
爱因斯坦和卓别林走出汽车时,许多人发现爱因斯坦来看戏,大家围拢欢呼,注意力都集中在他身上而不是卓别林。
爱因斯坦不喜欢这样的场面,问卓别林:“这是什么意思?”卓别林马上安慰他:“这没有什么。
”“相对论”就是这样被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