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孝庄与顺治 为了立储更是走向破裂 相关十分顽劣

2024-05-30 0 543

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

多尔衮在外出行围途中,薨于古北口外喀喇城,关于少年天子顺治而言,这可能是一个令人快慰的信息,他终于可以夺回失落的政治权利了。就在顺治沉迷于重操大权的快慰中时,以索尼鳌拜为首的两黄旗顺势崛起,处处掣肘皇权,而二人面前的主谋正是孝庄太后。作为顺治的生母,孝庄理当襄助皇帝成功中央集权才是,为何偏要反其道而行?

历史上的孝庄与顺治 为了立储更是走向破裂 相关十分顽劣

顺治帝


顺治与孝庄满蒙个人的反抗

皇太极死后的夺位之争中,诸王兄弟窥探大宝,致使八旗外部纷争四起,假设不是在两黄旗的力排众议下,恐怕顺治难以登基。因此,为了感谢两黄旗的拥护之功,顺治在继位之初就对遏庇隆、鳌拜大肆封赏,二人同时被任命为领侍卫大臣,并进入议政会介入决策。

但在议政会中,以济尔哈朗为代表的宗室力气才是真正主宰者,所以顺治得以仰仗这位叔父来与两黄旗相互制衡,使得一家独大的局面不会出现。但随着济尔哈朗离世,宗室贵族的力气被极度削弱,两黄旗权利进一步收缩,他们实践上口头孝庄太后的意志,妄图分化皇权。

历史上的孝庄与顺治 为了立储更是走向破裂 相关十分顽劣

两黄旗首领鳌拜

面对两黄旗的步步紧逼,顺治只好反其道而行,前脚刚对多尔衮大肆挞伐,前面就驳回了他摄政期间的“满汉一体”路途,希图经过笼络汉人士大夫,构成对八旗的牵制,进而到达坚固皇权的目标。

于是,顺治力排众议,不惜更改祖制,

破除了诸王贝勒控制各部事务的旧例,

效仿明朝设置内阁,正式让汉官挤进外围决策圈。由此一来,不论是六部事务的控制,还是往常奏折的参奏,汉官都领有了同满官等同的议政权利。

顺治选拔汉官的种种动作,使孝庄与两黄旗大臣痛心疾首,其面前的满蒙权利无法能任由他肆无忌惮下去,一场政治拉锯战就此掀开帷幕。

历史上的孝庄与顺治 为了立储更是走向破裂 相关十分顽劣

孝庄太后青年画像

每当探讨严重国事时,只需顺治与汉臣拟定某项政策,那么以孝庄与两黄旗代表的保攻权利,就势必会给出截然同样的意见,这种分歧随同着汉官位置的优化而不时扩展,曾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境地。

索尼、鳌拜为了坚持两黄旗的超然位置,不只向孝庄禀报朝廷中出现的大大事情,还将皇帝的一举一动悉数告知。与两黄旗有所不同,孝庄之所以对满汉一体坚持拥护,皆出于稳如泰山蒙古权利的考量,所以她一面借助两黄旗对帝权启动制衡,另一方面又动用蒙古力气来左右皇帝的一切。


孝庄应用满蒙联姻牵制顺治

顺治十三年六月,孝庄太后将自己的侄孙女从蒙古召至京师,当着鳌拜、索尼等人的面前,当众宣布大清皇前人选。依照惯例来说,册封皇后理当获取皇帝首肯才是,但孝庄居然瞒着顺治,越权选择这等国度大事,正如《清世宗实录》所记录:

况且,鳌拜身兼领侍卫内大臣之职,怎能插手宫闱之事,这只能说明两点。其一:孝庄早已通晓顺治不会赞同这门亲事,所以才先斩后奏,令鳌拜等人代为传播。其二:鳌拜虽名为陛下臣子,但实践早已沦为孝庄耳目,孝庄任命鳌拜传播立后事宜,就是要趁机敲打顺治,告知他满蒙联盟牢无法破,国之根基无法坚定。

历史上的孝庄与顺治 为了立储更是走向破裂 相关十分顽劣

顺治第一任皇后

正如孝庄所料,顺治在得悉立后一事,刹时龙颜大怒,为了集中力气对付满蒙联盟,不惜讨好曾欺侮过自己的正白旗,执意立正白旗董鄂氏为皇贵妃。如此一来,正白旗与蒙古权利不相上下,独特左右着大清的未来走向。

但是,随着顺治权利的日益稳如泰山,皇后博尔济特氏在宫中的位置也就气味奄奄了。

顺治十五年终,顺治抓住孝庄太后大病的空档,下令礼部商榷废后事宜,进而打乱了满蒙联盟的精细部署。

实践上,博尔济特氏自入宫以后,就深陷孝庄与顺治的妥协漩涡中,出身于蒙古贵族的她,因遭受顺治百般礼遇,就只好依靠孝庄为靠山。而顺治为使废前方案不受搅扰,竟将皇后的通讯模式(笺奏)彻底切断,进而对孝庄履行长达80日的信息封锁。

待到孝庄大病初愈,得悉了顺治的所作所为,这才出手阻止这场废后事情,保管住博尔济特氏的皇后名号。但是,此次废后事情并未就此完结,它的余波将掀起更大的惊涛骇浪。

历史上的孝庄与顺治 为了立储更是走向破裂 相关十分顽劣

满蒙联姻

就在废后事情出现后的几个月,顺治突然召见孝庄的弟弟吴克善进京,其意图显著与皇后的废立无关。不料,吴克善却抗旨拒往,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孝庄在面前出策动策,就是想观察顺治对此作何反响。

就当众人笃定顺治不敢对吴克善负荆请罪时,顺治却一失常态地对其严惩,先是以“不遵诏旨,蔑视朕躬”为由,破除吴克善儿子承袭亲王的权利,随后又议夺吴克善亲王爵,罚马千匹。在这次废后事情中,顺治虽没有得偿所愿地破除皇后,但却打击了孝庄面前的母族权利,曾经是大获全胜,而以孝庄为代表的满蒙权利,坚定无法能任由皇帝贪得无厌,一场无关满洲承袭人的对决行将演出。


正白旗与两黄旗的争夺

顺治继位后,孝庄遵照皇太极期间的既定方针,为他筛选六名蒙古男性结为姻亲,就是宿愿经过满蒙联姻来稳如泰山国度统治。可顺治关于这些蒙古后妃极为疏远,以致于在所生的八位皇子中,竟无一子出自蒙古。

顺治十四年十月初七,皇贵妃董鄂氏诞下一子,本为顺治第四子,但顺治却称之为“朕之第一子”,并以此昭告天下,连日举办隆重庆典。一期间,无关立储的信息不翼而飞,王公大臣分歧以为,董鄂妃所生之子必然是大清未来储君。

历史上的孝庄与顺治 为了立储更是走向破裂 相关十分顽劣

董鄂妃影视笼统

倘若依照顺治设想的那样,未来自正白旗的董鄂妃之子立为皇嗣,那么正白旗的权利将刹时逾越两黄旗,成为八旗之首。另一方面,依照母凭子归的皇室传统,董鄂妃喜得贵子,那么博尔济特氏迟早会被取而代之,满蒙联盟的稳如泰山势必遭到要挟。

在进退维谷的情形下,孝庄选用退而求其次,与两黄旗要臣达成分歧,势必要在两黄旗中择子而立。天无绝人之路,在过后仅存的4位皇子中,恰恰有1位来自镶黄旗,这位皇子便是日后小名鼎鼎的康熙帝。依照康熙自己的回想,在他尚处幼年之际,孝庄太后便亲言教诲各项宫廷礼仪,这是其余皇子未曾享有的待遇。

不只如此,孝庄还特意派遣苏麻喇姑担任对康熙的启蒙教育,使之从小就接受满蒙双轨的政治文明,防止重蹈顺治覆辙。现如今,许多人都将感化天花作为康熙的继位依据,其实早在顺治朝的储位之争中,康熙就被拟定为潜在的皇位承袭人。

历史上的孝庄与顺治 为了立储更是走向破裂 相关十分顽劣

孝庄太后

但是,合理统治阶级为了立储暗自较劲时,董鄂妃之子却突然患病夭折,董鄂妃自己也因丧子之痛落下病根,于三年后不幸逝世。在接连痛失两位至亲后,顺治由于适度悲伤而感化天花,于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崩逝于养心殿内,历经了十年的帝后之争就此终结。

历史上的孝庄与顺治 为了立储更是走向破裂 相关十分顽劣

顺治驾崩后,一切本应恢复安静,可索尼突然发布了一份先帝遗诏,在这份遗诏中,顺治除了交代让玄烨继位以外,还罗列自身十四项大罪,与

罪己诏没什么区别,其中最严重的一项,便是搀扶汉官上位。

关于顺治帝的这份

罪己诏,史学界至今无法区分真伪,但可以必需的是,以孝庄为代表的满蒙联盟,或多或少在其中夹带私货。顺治直到弥留之际仍在提倡满汉一体,又怎会突然转变方向,将一生口头的政策当做罪行来展现,历史的书写,究竟是由胜利者选择。


论断:

作为一位苦命天子,顺治帝的永世只教训了24年的持久光阴,在前半生中,他在多尔衮的摄政下逆来顺受,不敢对权利有半点奢望,好不容易熬到亲政之日,以孝庄为代表的满蒙个人又处处掣肘,使皇权一直被封锁在牢笼当中。咱们应当抵赖的是,在大清由中央性政权向全国性政权转化的环节中,顺治能够提倡满汉一体、推动皇权集中,就曾经做到了时代赋予的责任,即使最后立储失败,他也是当之有愧的胜利者。


请大家帮我详细介绍下孝庄皇后的事迹,谢谢

历史评价孝庄先后辅佐三代帝王,对清代的入关,灭明和巩固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辅佐皇太极孝庄辅佐皇太极为清朝平定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皇太极与她有很多误会,缘于海兰珠. 确保福临即位皇太极死,生前未指定继承人,遂出现争夺最高领导权的纷争。

孝庄以灵活巧妙的手段,使福临继位。

下嫁多尔衮一些野史中记录了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之事。

电视纪录片《清宫秘档》中的观点认为,庄妃下嫁多尔衮(1612年生)不是事实。

亦有学者认为确有其事,认为弟娶寡嫂符合当时满人风俗,后因受汉人文化影响才认为是羞耻之事并加以隐瞒。

这个是满清的疑案。

没有任何的史料加以佐证。

辅政康熙康熙除鳌拜,平定三藩,有很多史家认为,谋皆出自孝庄。

相关文学影视作品庄妃已成为不少文艺作品的一个重要人物。

孝庄文皇后十七世纪初,明王朝衰落,东北女真族崛起。

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建立后金国。

努尔哈赤死后,第八子皇太极继承汗位,北伐蒙古、南征朝鲜,并于明崇须九年(1636)称帝,国号清,建元崇德,奠都盛京,与明朝遥相对峙。

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缢死煤山,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叛明投清,于是清军铁骑奔突入关,逐鹿中原,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在清军追击下瓦解。

九月十九日,清宗室郑亲王济尔哈朗率劲骑,护送清幼生从盛京迁居北京。

十月一日黎明,古老的皇城装点一新,上午已时,皇极殿前鞭鸣三响,钟磐交鸣,韶和典乐徐徐奏起。

年仅六岁的小皇帝福临,即位。

清王朝统治中国二百五十年的历史,就从这里拉开帷幕。

然而。

这个小皇帝,并不理解这高高御座和声声欢呼的含义,只有坐在他旁边的那位头戴凤冠的青年妇女,面色凝重,她就是小皇帝的母亲、后世称为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 一、政治婚姻中的配角 孝庄文皇后,一姓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女,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二月出生,一十三岁时,由她哥哥吴克善护送到盛京,嫁给皇太极。

清初满蒙联姻,是一项既定国策。

皇太极时,蒙古族女子几乎垄断后宫,仅科尔沁贝勒寨桑一家,有封号的就有三位——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孝庄的姑妈)、宸妃博尔济吉特氏(孝庄之姐)及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孝庄从蒙古大草原来到盛京,给皇太极生下一男三女(儿子福临即后来的顺治皇帝),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时被封为永福官庄妃。

为后宫五大妃子之末。

在皇太极生前,孝庄在后宫的地位并不显赫。

后宫统摄一切的是她姑妈,而受到皇太极专宠的则是她姐姐宸妃。

崇德七年(1642)三月:清军俘获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皇太极大喜。

洪承畴是明朝很有影响的封疆大员,收服他对于收揽汉族知识分子之心、瓦解明朝统治具有非常的意义。

皇太极下令把洪押到盛京,派汉臣范文程等轮番劝说,洪承畴“延颈承刀。

始终不屈”,为此皇太极颇费踌躇,食不甘味。

孝庄看到这种状况,毛遂自荐,亲自去劝说。

她扮作一个待女,身上藏了一壶人参汁,来到洪承畴的居处,温颜婉语,“以壶承其唇”,一口一口给他灌下人参汁,动之以情,喻之以理,经过数天的努力,终于说服洪承畴投到清军辕下。

而这个也是野史,没有任何史料加以佐证。

由于孝庄在皇太极后期,经常留意参与清廷的政治活动,她的政治素质和才能得到了磨炼,很快脱颖而出。

当重大政治事变突然发生的时候,这种才能就明显地显示出来了。

二、立储斗争崇德八年夏,清军大战松锦告捷后,国势大张,气象日上。

皇太极踌躇满志,正擘划下一步战略,天不假年,八月九日在突发脑溢血,暴死于清宁宫。

帝王暴卒,向来容易引起政治动乱。

由于皇太极对皇位的继承问题没有留下遗嘱,在繁琐的丧仪背后,一场激烈的权力角逐正悄悄展开。

努尔哈赤生前曾规定,他的继承人必须由满洲贵族公议,从八大议政贝勒中推选,八大贝勒“同心谋国”,其中以军功昭著的儿子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及侄子阿敏轮月执政,朝贺时兄弟四人并排南面坐——这是一种原始军事民主制的残余。

皇太极继承汗位后,打破了这个框框,皇帝南面独坐,独操大权。

唯其如此,皇帝的称号对于跻身于最高权力圈、很有可能得到它的人们来说,更加具有诱惑力。

暗中动作的双方很快明朗化: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三十四岁,跟随父亲南征北战,拥有父亲亲将的两黄旗和伯父代著镶红旗、堂叔济尔哈朗镶蓝旗的拥护和支持;努尔哈赤的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三十二岁,雄才大略,曾西征河套察哈尔林丹汗残部,得元朝传国玺归献皇太极,迫降朝鲜,用兵把握分寸,颇合用武之道,很得皇太极倚重和信赖,继位的呼声很高,拥护者有英亲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正、镶两白旗将领。

正、镶两黄旗将领盟誓,宁可死作一处,坚决要立皇子;而正、镶两白旗大臣誓死不立豪格,他们跪劝多尔表立即即位:“汝不即立,莫非畏两黄旗大臣乎?”“两黄旗大臣愿立皇子即位者,不过数人尔!我等亲戚咸愿王即大位也!” 串连、游说、盟舍、劝进,频繁的活动,导致了双方严重的对立。

八月十四日,皇太极死后第五天,崇政殿诸王大会,彼此终于摊牌了!这天大清早,两黄旗大臣盟誓大清门前,命令本旗巴牙喇(天子禁军)张弓戴甲,环立宫殿。

会议开始之前,黄旗大臣悉尼就提出:“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

”会议一开始,年高辈尊的代善首先发言;“虎口(豪格)帝之长子,当承大统。

”豪格见气氛如此,料大位必囊中物,欲擒故纵,起身逊谢说:“福小德薄,非所堪当。

”说完离开会场。

豪格一谦让,阿济格、多锋乘机劝多尔衮即位,年老的代善不愿得罪锐气方刚的多尔衮,态度骑墙地说:“睿王若允,我国之福,否则当立皇子。

”两黄旗大臣沉不住气了,佩剑而前,说:“吾等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有人提出立代善,老头子不愿陷入旋涡,一说:“吾以帝兄,当时朝政,尚不预知,何可参于此议乎!”说完退场,阿济格也跟随而去。

两黄旗大臣怒目相向,多铎默无一言,会议眼看陷于僵局。

多尔衮发言:“虎口王即让而去,无继统之意,当立帝之第三仇)子。

而年岁幼稚。

八高(固)山军兵,否与右真王(济尔哈朗)分掌其半,左右辅政,年长之后,当即归政。

” 这是二个折中方案,皇子嗣位,两黄旗天子亲兵的地位保持不变,。

因此两黄旗大臣不再坚持立豪格。

转附多尔衮剑拔弩张的气氛顿时缓和。

祭祖祷天、集体盟誓,六岁的小娃娃福临被扶上了皇帝宝座、改元顺治。

多尔衮对皇位早已垂涎,为什么关键时刻主动放弃?缺乏与家格抗衡的力量?未必。

或许是多尔衮从大局出发,为避免内乱而作退让。

但促成这一举动的,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孝庄的幕后活动。

作为爱新觉罗家族的一员,孝庄无疑是明白内乱会造成什么危害的,一要使双方的对立缓和,只有异中求同,一使双方的要求都得到部分满足——既要满足两黄旗大臣立皇子的要求,又要使多尔衮的权力欲望不致落空,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是扶立幼主;当时年纪幼小的皇子有四五个,谁来占踞天子宝座?孝庄施展手腕。

笼络多尔衮,使多尔衮采纳了她的方案,把她儿子福临抱上了御座。

孝庄如何笼络多尔衮?官修的史书实录没有留下任何记载,私家著述也没有留下更多的记录。

有的研究者认为孝庄向多尔衮献出了自己。

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

三、摄政王专政下多尔衮对于皇位,实际上是非常向往的。

由于他在诸王大会上首倡立福临,格局一成,便难以出尔反尔,推翻前议了。

虽然他高踞摄政王之位,掌握大清军政大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毕竟没有畅其所愿,还是一种缺憾,因此,在激烈动荡的戎马生涯之余,他的精神世界便陷入一种,自相矛盾、懊悔愁苦自怨自责的痛苦之中。

随着他功业的累进,他的权力欲愈益炽烈,到后来,这种象火一样烤炙着他的心的欲望,竟使他做出可笑的举动:偷用御用器皿、私造皇帝龙袍、对镜自赏等等。

当年妨碍他获得皇位的豪格,在顺治元年(1644)就被罗织罪名,废为庶人,也禁至死,豪格的福晋被他收系王府,纳为新人。

与他同居辅政王之位的济尔哈朗,尽管一开始就很知趣地退避三舍,拱手将权力支出,但终因附依过豪格的前怨夙恨,于顺治四年( 1647)被罢职,第二年又降为郡王。

多尔衮命史官按帝王之制为他撰写起居注,并营建规模超逾帝王的府第。

大军调度、罚赏黜涉,一出己意,关内关外,只知有睿王一人。

实际上,多尔衮掌握了一切权力。

孝庄在多尔衮的步步进逼下,采取了隐忍、退让委曲求全的态度。

她的方法是,不断给多尔衮戴高帽、加封号,不使多尔衮废帝自立。

顺治元年十月,加封为叔父摄政王,旋又加封皇叔父摄政王。

顺治四年,停止多尔衮御前跪拜。

最后,大约在顺治四年年底,孝庄以太后的身份下嫁摄政王,福临称多尔衮为皇父,诸臣上疏称皇父摄政王。

遇元旦或庆贺大礼,多尔衮与皇帝一起,接受文武百官跪拜。

太后下嫁摄政王一事,史学界尚有争议。

有的小说家试图从爱情角度解释这桩婚姻,这恐怕有点理想主义。

多尔表生活放纵,拘家格妻其妻,又擅娶朝鲜国王族女,一女不足其欲又娶一女,这是官书明载的事情。

太后下嫁,迫于时势,有什么爱情可言,恐怕是大值推敲的。

何况实际上,尽管孝庄退让一而再,再而三,最后屈身下嫁,多尔衮对皇位的觊觎丝毫没消退。

有一次他还对人说:“若以我为君,以今上居储位,我何以有此病症!”福临即位后,诸臣多次提出给皇帝延师典学,多尔衮都置之不理,有意让福临荒于教育,做一个傻皇帝,致使福临十四岁亲政时,不识汉字,诸臣奏章,茫然不解。

多尔衮对孝庄儿子如此,所谓“爱情”云云是很难令人信服的。

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多尔衮出猎,死于喀喇城,被追尊为“诚敬义皇帝”,用皇帝丧仪。

福临亲政,来到两月,即宣布多尔衮“谋篡大位” 等种种罪状,削爵毁墓并撤去太庙牌位,籍没家产,多尔衮的党羽也受到清洗。

在“倒多”过程中,济尔哈朗取而代之,成为一个新的权力集中点。

孝庄敏锐地发现了这一苗头,防微杜渐,让福临发布上谕,宣布一切章奏悉进皇帝亲览,不必启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消除了可能产生的隐患。

年少的皇帝在太后的安排下理政、读书,如饥似渴地吸收汉文化,在大胆使用汉官、整顿吏治等方面,开创了清初政治新局面。

四、家庭矛盾的涡流权力斗争刚告一段落,孝庄又陷入家庭矛盾的旋流。

如前所述,满蒙联姻,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在位时定下的既定国策。

大清帝国的建立,蒙古八旗也立下汗马之功,蒙古王公在清廷政治生活中,一直是一股倚为股肱的力量。

为了确保这种关系代代相传,也为了保持自己家族的特殊地位,福临即位不久,孝庄就册立自己的侄女、蒙古科尔沁贝勒吴克善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顺治皇帝条政当年,就大礼成婚,正中宫之位。

自古帝王婚姻,总是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人的喜好与感情则是次要的。

而福临恰恰缺乏这种胸怀,他更多以自己的好恶来对待这种关系。

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聪明、漂亮,但喜欢奢侈,而且爱嫉妒。

本来,作为一个贵族出身的女子,这些并不是什么大毛病,但福临却不能容忍,坚决要求废后另立。

这个未成年的皇帝性格十分执拗,尽管大臣们屡次谏阻,仍然坚持己见,毫不退让。

顺治十年(165)八月,孝庄见儿子实在没有回转余地,只好同意,皇后降为静妃,改居侧宫。

为了消除这一举动可能带来的消极政治影响,孝庄又选择蒙古科尔沁多罗贝勒之女博尔济锦氏进宫为妃。

但福临对这位蒙古包里出来的漂亮姑娘同样不感兴趣,反而如痴如醉地恋上了同父异母弟博穆博果尔的福晋董鄂氏。

董鄂氏隶属满洲正白旗,父亲鄂硕,任内大臣,封三等伯(位同一品)。

董鄂氏不但通诗文,而且性格温顺,仪表端庄,举止言语,很有凤采。

顺治十年应秀女之选(清制:满族女子到应聘之年必须造册上报内务府,三年一选以充实后宫或指配皇弟皇子)许配给皇太极末子博穆博果尔。

博穆博果尔经常从军出征,董鄂氏出入宫苑侍侯后妃,与福临相识并坠入情网。

孝庄察觉了这一危险苗子,立即采取措施,宣布停止命妇入侍的旧例,以“严上下之体,杜绝嫌疑”,同时赶紧给儿子完婚,博尔济锦氏成为第二任皇后。

但这一切并不能阻止福临对董鄂氏的迷恋。

为了获得更多接近董鄂氏的机会,顺治十二年(1655)二月,福临封博穆博果尔为和硕襄亲王,以示忧宠。

后来博穆博果尔得悉其中内情,愤怒地训斥董鄂氏。

这事被福临知道,他打了弟弟一耳光,博穆博果尔羞愤自杀——此事发生在顺治十三年(1656)七月。

这个事情也是猜测,没有任何史料加以佐证。

宫中发生了这种事情,传扬出去自然是不光彩的,孝庄悄悄地处理了这件事:博穆博果尔按亲王体例发丧,二十七天丧服期满,董鄂氏被接人宫中,封为贤妃,一个月后,又按儿子的意愿,晋封她为皇贵妃。

皇贵妃在后宫的地位仅次于皇后,不过福临对董鄂氏的感情,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他认为董鄂氏有德有才,正是理想的皇后人选,因此准备二次废后。

假如福临再度废后,改立董鄂氏,蒙古女人失去中宫主子之位,势必影响满家关系,倾动大清帝国的立国之基,孝庄毫不犹豫地对儿子的举动进行了抑制。

结果,母子间出现隔阂,顺治皇帝甚至公然下令抠去太庙匾额上的蒙古文字,而那位生活在感情荒漠中的蒙古皇后,对于安排自己命运的同族婆婆并无丝毫感激,相反把不幸和怨恨,统统归集到太后身上,连太后病倒,也不去问候一声。

对于这一切,孝庄都忍受了。

宽容理解是她的原则。

这种微妙紧张的母子婆媳关系维持了五六年,幸而她有多年的政治经验和坚毅的性格,清帝国的基业才不致因后宫的倾动而发生动摇。

孝庄这种苦心,福临与皇后恐怕都不理解,倒是通达人情的董鄂氏能够体谅孝庄的苦衷,她主动周旋于皇后与皇帝之间,缓和调节双方矛盾,有时起到孝庄所难以达到的作用。

唯其如此,孝庄有什么事总是找董鄂氏商量,有什么话总是找这个儿媳妇说,以至于到后来,婆婆对儿媳几乎到了不能离开的地步。

顺治十四年(1657)十月,董鄂氏产下一子,四个月后不幸夭折,丧子的悲伤使她郁郁成疾,宫廷矛盾的精神重负使她原来有病的身体更加虚损羸弱。

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董鄂氏病故。

皇帝遭此打击,精神颓落,恹恹无生趣,未出半年,患痘症而逝。

五、别出心裁的布库戏福临死前留下遗嘱,八岁的皇三予玄烨入继皇统,改元康熙。

为了避免摄政王专权的悲剧重演,皇帝有意撇开皇室亲王,安排了四位忠于皇室的满洲老臣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和鳌拜辅政。

当时安徽有位叫周南的秀才千里迢迢赶到北京,请求皇太后垂帘听政,孝庄严词拒绝了,因为清建国之初曾总结历史上外戚干政导致亡国的教训,规定后妃不得临朝干政,孝庄当时虽有足够的声望与资历临朝,但此例一开,将来或许贻息后代。

因此她坚持了大臣输政的体制,把朝政托付给四大臣,自己则倾力调教小孙子,培养他治国安邦的才能,以便他亲政后能担当起统御庞大帝国的重任。

没有想到顺治所择非人,口是心非的鳌拜很快暴露出专横暴戾的本性,欺皇帝年幼无知,广植党羽,排斥异己,把揽朝政,俨然是摄政王再出。

鳌拜出身戎伍,对于顺治朝吸收汉文化变更礼制的做法很不适应,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凡事都要循祖制、复旧章,并且公然打破顺治四年不再困地的禁令,借旗地交换之机,扩大圈地,使大批农民流离失所。

鳌拜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引起朝野上下的不满,但大部分人慑于鳌拜淫威,不敢作声。

辅政大臣中,悉尼年老畏缩,遏必隆软弱,依附鳌拜,唯一敢于与鳌拜顶着干的苏克萨哈资历浅,一直处于受压地位。

康熙(1667)六年,玄烨十四岁,按例亲政。

但鳌拜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

苏克萨哈因为受鳌拜压制,乘皇帝亲政之机,上奏辞职。

请求去守先帝陵寝,“俾如线余息,得以生全”。

实际上是向皇帝抗议鳌拜的专横。

螫拜也清楚苏哈萨克的用意,他和同党一起,捏造苏哈萨克二十四条大罪,将苏拘捕入狱,要处以极刑。

苏哈萨克从监狱里送出申诉,皇帝获悉,坚决不同意,鳖拜竟“攘臂帝前,强奏累日”,最后,将苏哈萨克处以绞刑,九族株连,家产没官。

鳖拜的存在已成为皇帝权威的一个威胁,但鳌拜羽翼已成,措置稍有不当,可能就会激成巨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此时的孝庄对这些问题已有了相当经验。

她悄悄关照性急的孙子,要他隐忍一切,同时不露痕迹地布置起来。

也不知从哪一天开始,皇宫里出现了一批少年,专门练布库(满语:摔跤),说是皇帝喜欢这种布库戏。

对于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来说,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所以谁也没有多想什么。

就在大家对宫廷布库戏习以为常的时候;康熙八年(1669)五月的一天,鳌拜进宫晋见,在路两旁要着玩的小孩突然一拥而上,七手八脚把他擒住了,等到螫拜缓过神来,纵有过人膂力,都已无济于事了。

魔头落网,党羽流散,威胁皇权的鳌拜集团,就这样未动一刀一枪,连根拔除了。

皇帝夺回了权力。

希望对你有帮助

孝庄的介绍及事迹。

孝庄文皇后(1613年3月28日-1688年1月27日),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寨桑之次女。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之妃,孝端文皇后的侄女,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的生母。

是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育、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历史上的孝庄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或译作本布泰),野史传说中说她名叫大玉儿实在没有根据。

科尔沁蒙古较早就归附了后金,并与后金联姻,以巩固双方的政治联盟关系。

后金天命十年(1625)二月,嫁给了努尔哈赤第八子三十四岁的皇太极为侧福晋,也就是偏房。

而早在11年前,她的亲姑姑哲哲已嫁与皇太极为正房大福晋,九年以后的天聪八 年(1634),已继承汗位的皇太极又娶了她的姐姐海兰珠,于是姑侄三人同事一夫。

婚后,布木布泰接连为皇太极生下三个女儿。

天聪三年(1629)生皇四女,后来受封为固伦雍穆长公主;天聪六年(1632)生皇五女,后来受封为固伦淑慧长公主;次年,又生下皇七女,后来受封为固伦端献长公主。

三位公主,成年后分别嫁与蒙古贵族弼尔塔哈尔、色布腾和铿吉尔格。

到了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称帝于盛京(沈阳),同时建立后宫制度,在其众多妻妾中分封了五宫后妃。

布木布泰被封为庄妃,居次西宫——永福宫,皇太极颁给她的册文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写成,文辞简约:“……兹尔本布泰,系蒙古廓尔沁国之女,夙缘作合,淑质性成。

朕登大宝,爰仿古制,册尔为永福宫庄妃。

尔其贞懿恭简,纯孝谦让,恪遵皇后之训,勿负朕命。

”庄妃的姑姑哲哲当然是正位中宫为皇后,比庄妃后入宫的姐姐海兰珠被封为宸妃,位居东宫——关雎宫,地位仅次于皇后。

其他两位西宫麟趾宫贵妃、次东宫衍庆宫淑妃,原为察哈尔蒙古林丹汗之妻,皇太极征服察哈尔部后娶之,并做这样的安排,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

因此,在后宫中,庄妃姑侄的地位是最突出的,除姐姐宸妃最受恩宠外,最年轻的庄妃也是比较受宠爱的。

特别是崇德三年(1638)正月,宸妃所生被皇太极视为皇嗣的皇八子夭折,庄妃恰逢时机地于两天后生下了皇九子福临,更加抬升了她的地位。

清代官书称庄妃曾“辅佐太宗文皇帝”,但在太宗皇太极时期,年轻的庄妃还不大可能在政治上有多少展露与作为。

只有民间盛传“庄妃劝畴”的故事,为后来“太后下嫁”之说作了铺垫,似乎这位聪明美丽的庄妃娘娘惯施美人计。

崇德七年(1642),明清松锦大战,关外明军的最高统帅蓟辽总督洪承畴兵败被俘,被押解到盛京。

皇太极迫切希望洪承畴能够归降,为其所用,遂派范文程等一干汉族官员轮番前往劝降。

但是,洪承畴似乎意志很坚决,不为所动,在狱中绝食等死,急得皇太极一筹莫展。

一天夜里,牢门轻启,庄妃飘然而至,手进参汤,一席话打动了洪承畴,使其回心转意,拜倒在石榴裙下,归降了大清,后来为清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个故事被很多文学作品演绎得很生动。

但是据史书记载,洪承畴被俘之初拒不投降,却被皇太极抓住了他的思想弱点,亲自出马招降成功。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1643年9月21日),征战一生的皇太极因病身亡。

由于皇太极生前没有指定皇位继承人,朝中出现了权力真空,造成诸王争位的混乱局面。

最终,各派达成妥协,立年仅六岁的福临为帝,这时福临的生母庄妃作为五大后妃的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八月二十六日(10月8日),福临即位登基,改年号为顺治,庄妃被尊为“圣母皇太后”。

顺治虽然是个任性的皇帝,但在孝庄的督责下,各方面的学业还是比较优秀的。

在他亲政后,孝庄仍时时告诫规劝其言行,使得他在政治上也颇有建树。

可惜顺治英年早逝,孝庄于皇孙中亲自选择了不满八岁的玄烨继承帝位,自己再一次担负起保护、教化幼帝的重任,而其地位则进一步升为太皇太后,徽号累加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孝庄对康熙非常疼爱,幼时即将其留养膝下,并将贴身侍女苏麻喇姑拨出,专门照料服侍他。

当然,孝庄对康熙的教育也十分严格。

康熙后来回忆说“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规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轨,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

”在康熙初年复杂的政局中,孝庄以自己的影响平衡着各种关系,尤其是她并没有继续从其母族博尔济吉特氏中挑选皇后,而是亲定首辅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以索尼牵制专擅的辅政大臣鳌拜,体现了其政治家的胸襟与识见。

康熙后来成功铲除鳌拜,也是与孝庄的支持分不开的。

康熙没有辜负祖母的苦心和期望,很快成长为一代有作为的英主。

他对孝庄也极尽孝道,祖孙感情极为深厚,晚年的孝庄是很幸福的。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孝庄以七十五岁寿终。

弥留之际,她嘱咐康熙说,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

康熙遵嘱,并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建于昌瑞山下,称“暂安奉殿”,停灵其中。

直至雍三年(1725),才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起建陵园,葬入地宫。

因其陵在盛京太宗皇太极昭陵之西,故称“昭西陵”。

昭西陵与昭陵遥相呼应,实乃一而二、二而一,若将其圈入东陵风水墙内,反而形成阻隔。

对孝庄父母和祖父母的尊封 孝庄文的父亲是 科尔沁部札日固齐(断事官)莽古斯的长子,大清王朝开国皇帝皇太极的正宫皇后哲哲的长兄,名字叫布和,有宰桑职务,连称宰桑-布和。

宰桑是取汉语“宰相”的谐音,系部落首领的参谋和助手。

清史上多处记载,庄妃的父亲叫宰桑,是把职务当作名字,如同现在把张科长、李科长当作人名一样。

宰桑的哈屯(夫人)叫博礼(平平安安的意思),清人称她婆婆叫科尔沁大妃,管她叫科尔沁次妃。

博礼为人贤惠敏捷、孝顺谦和,具有很强的交际能力。

早在1623年正月,博礼便开始放手让其长子乌克善台吉派使臣与后金往来联系。

1626年努尔哈赤病故,她以蒙古孛儿只斤氏台吉哈屯(夫人)的身份,带领长子乌克善前往盛京吊丧。

从那以后,她陪同婆母即科尔沁大妃多次到后金宫中走亲戚。

崇德二年(1637年)秋,大学士范文程奉皇太极诏,亲自前往科尔沁草原皇后、宸妃和庄妃的故里宣读册诰:追封哲哲之父、宸妃和庄妃之祖父莽古斯为和硕福亲王,立碑于墓前;封哲哲之母、宸妃和庄妃之祖母科尔沁大妃为和硕福妃。

随即,福妃特地进京朝见谢恩,也是博礼陪同婆母,让乌克善、满珠习礼两个儿子护卫来盛京的。

皇太极亲自率领诸王贝勒、福晋到演武场迎接,直迎至皇宫,在崇政殿里施以规格最高的接见礼,金銮殿摆开盛宴,欢聚一堂。

崇德三年(1638年)之夏,福妃例行进京朝见,还是由博礼陪同,叫两个儿子护卫来盛京。

皇太极热烈欢迎,热情款待,以歌舞欢庆。

不几天,皇太极诏封海兰珠和布木布泰的母亲、科尔沁次妃博礼为和硕贤妃,并赐给仪仗。

这个仪仗有16人组成,护卫、乐师、侍女等,由国家拨款开支,是非同一般的极大荣宠,可算是除爱新觉罗家族之外,独此一家了。

后金改国号为大清,迁都北京之后,博礼又多次进京瞧看女儿孝庄皇后和外孙顺治皇帝,密切了孛儿只斤家族与爱新觉罗家族间的关系,很受朝廷的尊敬和爱戴。

也正是这个原因,宰桑与博礼的儿孙们为大清王朝的建立、边疆的巩固和安宁做出过巨大贡献。

孝庄文皇后父母的墓地,在嫩江末梢与第二松花江汇流处左岸南约18华里之处,第二松花江与查干湖(圣水湖)的正中间。

此地原是孝庄祖父莽古斯及其父兄三代人游牧的地方,是现科左中旗的属地。

清顺治五年(1648年)设立以镇国公本巴为札萨克的郭尔罗斯前旗。

于是郭尔罗斯人渡过第二松花江大举南下,到今长春(当时叫毛盖图)与科左中旗为邻。

在这种情况下,科尔沁部族长、土西业图旗(今科右中旗)亲王巴达礼,于顺治八年(1651年)邀请科右前旗札萨克郡王布达奇、卓里克图旗(科左中旗前身)札萨克亲王乌克善、前郭尔罗斯旗札萨克镇国公本巴及有关官员会盟,商量四旗边界划分问题。

因为科右中、前二旗祖车车克、科左三旗祖那木赛、前后郭尔罗斯二旗乌巴什三人系一母所生同胞兄弟,为了防止日后子孙因边界纠纷伤了兄弟手足之情,故以礼让为主,顺利达成协议。

在今科左中旗七棵树乡于海屯东北约15华里处坨子上立一大土堆子,群众叫“四王边界堆”。

后修平齐铁路,设一火车站,叫边昭(坨子)站,至今尚存。

这样,庄妃父母陵区所在地划归郭尔罗斯前旗,但陵区仍归科左中旗管辖,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划归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所辖,即今前郭县长山镇库里村(屯)。

库里,蒙古语乎乌日(坟墓)的谐音,村子叫乎乌仁(日)爱里,意为有坟墓的屯子。

不是先有屯子后有坟墓,而是先有坟墓,后建屯子,以此取名。

据《清史稿.外戚表》载:“孝庄文皇后父宰桑,莽古斯子。

顺治十一年五月追赠和硕忠亲王。

”这个封号,可以理解为皇帝一人之下,独领一方的王爷。

宰桑-布和早逝,就按当时蒙古族丧葬习惯,土葬于现在的库里屯南坨坡上,没起坟头。

后庄妃母亲和硕贤妃博礼去世,与其夫宰桑合葬与此。

被皇帝追封为和硕忠亲王和和硕贤妃。

其实,博礼的贤妃封号,早在1638年就被皇帝皇太极诏封。

这次,在顺治皇帝诏封外祖父宰桑为和硕忠亲王的同时封外祖母为贤妃,只是起个重申的作用。

第二年,即顺治十二年(1655年)五月初七,按顺治皇帝旨意,由他们的长孙和塔立碑于墓前。

至此,这个地方才有了“库里”的名字。

库里屯四面环坨子,呈椭园形,中间是盆地,东西长约10里,南北宽8里许,高处有10多丈,多长杨、柳、榆树。

盆地中央有一条西高东低的坨子,当地人叫土龙岗,使盆地一分为二,形成扁“曰”形的地形地貌,屯子则坐落在土龙岗北侧的平原上。

土龙岗的东端有一泉眼,四季流水不断,清澈甘甜,弯弯曲曲向南流,形成像杭州龙井村九溪十八涧般的景致,到南坨子北侧形成一个小水泡子。

泡子里,夏季荷花盛开,金鱼游翔浅底,有一群鸿雁常来戏水。

真是一块风水宝地。

庄妃父母的合葬墓,便在土龙岗正中的南坡上。

顺治皇帝下旨,国家拨巨款,在今科左中旗札萨克(政府)建筑莽古斯、宰桑两处陵园。

和硕忠亲王宰桑陵园,南隔一坨子与其父莽古斯陵园南北相望。

陵园由墓、碑亭、祭祀庙三个部分组成。

忠亲王与贤妃合葬墓为土丘圆顶,青砖围裙。

墓南50多米处立有石碑,碑上筑有碑亭,呈四方形,青砖黄瓦结构。

亭东约30米远有一寺院,外有青砖围墙,前有三间门房,中为朱红大门,门洞左右有关平、周仓泥塑像。

园内正庭五间,东西各有三间配房,均为人字架式青砖青瓦房。

正庭为祭祀殿,明三暗二,明间靠北墙有供台、供桌,正中有一佛龛,上层供有皇封宰桑和硕忠亲王、博礼为贤妃的两道诏书,诏书为折子形,黄绸裱糊,龙边黄缎包裹,分别置入精制紫檀木、金边镶嵌白玉的匣子里;中层藏有哈萨尔世系家谱,记有自哈萨尔始,至宰桑这一代共十八代人的名字。

据传说,哲里木盟(今通辽市)科左、科右等旗都曾派毕车齐(文书)到这里抄录过。

现存于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藏的《科尔沁世系谱手抄件》就是从科左中旗征集到的,也是这个家谱的传抄件。

其内容来自《蒙古源流》作者萨囊彻辰族兄道宝-台吉所著《大黄册》(第155页)。

西间是供佛藏经室,东间供有关公神像,以弘扬忠义之道。

这个寺院,蒙古族群众叫做宾图-额和音-苏莫。

宾图是指有学问、睿智、品德高尚、稳重敦厚,有教养的人;额和,是指妈妈;音,是“的”的意思;苏莫,是指寺庙。

伪满洲国民生部厚生司教化科康德八年(1941年)十月编辑的《满洲古迹古物名胜天然纪念物汇编》郭尔罗斯旗条记载:“宾图妃坟,在塔虎库里屯,前清顺治年间,该宾图妃作故;由达尔罕王择选坟茔至本旗库利屯地方安葬修庙,同留坟丁十户管理祭祀事宜。

”这里记载的“宾图妃”与碑文中的“贤妃”是一致的。

墓、碑庙在解放初全部被毁。

重点文物:和硕忠亲王和贤妃墓碑 这个碑,由碑额、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同高5.82米。

碑额呈长方体,顶端两角略圆,高145厘米,宽130厘米,厚40厘米。

额正面、背面各有两条相互盘绕的蟠龙组成。

双龙前肢下撑,互被对方尾部所卷,后爪共蹬一球,翻腾于云水中,栩栩如生,刻工精细。

球下有长45厘米,宽40厘米呈矩形凸起的平面,上面分别用蒙古文满文双线阴刻两行大字,汉语意为“敕立”之意。

左侧一行两个字是新满文,右侧三个字是蒙古文。

满族人崇东,体现出清朝初期用蒙古文、汉文两种文字行使权利。

文字下方至碑额底部12厘米宽皆为精刻云水图案。

碑身呈长方体,高292厘米,宽125厘米厚34厘米。

碑身正面四周宽为12.5厘米的云龙浮雕图案。

内刻有十二条小龙,上下各两条,每组两首相对,直奔一珠;左右各四条,皆头向上身朝内,各逐一珠。

所逐球上,火焰飘飘,生机盎然。

碑面上,并排有十五竖行共383个字,单线阴刻蒙古文满文两种文字,左侧七行为满文,共182个字;右侧八行为蒙古文,共201个字。

每种文字第一行皆为“追封忠亲王暨忠亲王贤妃碑”,尾行皆为“大清国顺治十二年五月初七立”字样。

碑文主要歌颂庄妃父母之功德。

碑身背面的四周和正面一样,亦为云龙浮雕,中间无文字。

碑座为一完整巨石雕刻而成的石龟(名叫贔屃),首尾长310厘米,高145厘米,最宽处132厘米。

龟四足撑地,昂首向前,两眼前视,神态自若,大有千年负重而无怨恨姿态。

身上纹饰雕刻精美,使石龟更加栩栩如生。

此碑于1947年秋被推倒,碑与座分离,碑身断为两截,抛于荒野。

1981年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发现后,经翻译碑文,认为该碑在清代碑刻中,规模较大,碑主人名份极高,雕工精细,是艺术处理相当完美的石碑之一,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特别是碑文的满文和蒙古文,对研究蒙满两种民族文字的发展、文化的形成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此碑列为吉林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定名为“满蒙文石碑”。

吉林省文化厅于1983年拨款在原地粘接修复,恢复其历史面目,上盖六角形钢筋水泥结构碑亭,并建保护围栏,树立标志说明。

1987年,在长山电厂建立明珠园,园内兴建省级博物馆——“孝庄祖陵陈列馆”,将“满蒙文石碑”迁到陈列馆院中央,上盖双檐歇山式黄瓦青砖、四角攒尖结构的仿古式碑亭,加以保护,并辟为一个旅游景点,成为研究历史的一个基地。

顺治宁愿与孝庄反目,也要宠信太监的原因是什么?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努尔哈赤、皇太极是雄才大略,康熙、雍正、乾隆是英明神武,在他们之间那位真正统一天下的身影更多的是多尔衮,而不是那位年轻且离经叛道的清世祖顺治。

1643年,为清朝统一天下铺平了道路的清太宗皇太极突然暴毙。

1644年,当时年仅6岁的顺治在满洲贵族的权力斗争中被扶上帝位。

1652年,摄政王多尔衮步上他哥哥的后尘,突然暴毙。

顺治正式掌权。

在历史上,在各大相关影视剧里面,都显示了顺治与他母亲孝庄太后之间的关系很紧张,并不融洽。

顺治虽然是清朝第一位入关的皇帝,而且非常憎恨多尔衮,但是他的政治倾向却和多尔衮一样,属于改革派,喜欢汉人文明,对满洲旧俗坚持进行汉化,而且坚定的认为满洲旧俗必须改革,要不然清朝根本无法长治久安。

而孝庄太后虽然在众多影视剧里面与多尔衮爱的死去活来,政治倾向却与多尔衮、与自己的亲儿子都大相径庭,史书记载孝庄太后“甚厌汉语,或有儿孙习汉俗者,则以为汉俗盛而胡运衰,辄加禁抑云矣”,属于最保守的保守派,在孝庄太后眼里,满洲旧俗是清朝得以入关的最关键原因,所以满洲旧俗的保留关系清朝国运的大事,一点都马虎不得。

事实上满蒙贵族中不止孝庄太后一人是这种看法,很多满蒙贵族大多数都是这种看法,汉人江山已经被我们打下来了,文化上却要向汉人弃械投降?凭什么!于是为了掩饰自己落后的文化,清廷命令所有汉人剃发易服,并将剃发易服视为自己独特的满洲习俗,形成对自己是满洲人身份的构建。

于是顺治的汉化改革与孝庄、满蒙大臣的习俗保留产生激烈冲突。

由此,政治的冲突变成文明的冲突,文明的冲突变成民族身份的冲突,民族身份的冲突演变成政治的冲突,三环环环相扣,形成无法解开的死结,顺治终其一生,都在这种死结冲突中被撕裂,痛苦挣扎,最终付出了情感和生命的昂贵代价。

孝庄太后出身蒙古贵族,从小就聪慧好学,从她教育出来的顺治和康熙就知道孝庄太后绝对不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女子,恰恰相反,孝庄太后肯定是一位知书明理有涵养的女子。

可以说教育孩子方面,她的成绩堪称优秀。

可正因为如此,亲情关系里渗入了政治(权力)的因素后,孝庄太后才会感觉到如此惨烈的痛苦。

顺治十年(1654年)六月,顺治决定一项重大的政治决策:仿效明制,在内务府之外,另外设立宦官衙门,史称十三衙门。

顺治之所以设立十三衙门,是因为他认为满蒙大臣里面很多与他不同心,甚至说已经与他走的政治路线背道而驰,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决定用太监来分满蒙大臣特别是两黄旗大臣索尼、鳌拜、遏必隆等人的权力。

此举措的表面印象是顺治离经叛道,宠爱太监;但深层次的目的是加强皇权,打击满蒙大臣权威,分化满蒙大臣的势力。

‘所以顺治在新衙门中大力起用和重用汉人官员,并形成自己的治国幕僚小团体。

在电视剧里面,顺治都是扮演一位多愁善感的皇帝,在真实历史上,顺治大部分时候的确也是一位多愁善感的皇帝,但是顺治毕竟是皇太极的儿子,又是在孝庄太后和摄政王多尔衮的夹缝中生存下来的,从他对待死后的多尔衮,就知道顺治也是一位狠人。

这一次,顺治又显示出了了他作为清朝第一位统治天下的年轻皇帝的狠劲。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顺治不顾他母亲孝庄太后的颜面,公开下旨惩罚他两个亲舅舅:亲王吴克善、郡王满珠习礼。

此二人的罪过是不奉诏按时来京城报道。

顺治以他的决绝行动告诉全天下:他是九五之尊、他是天下一人,皇权的威严是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侵犯的,不管是亲叔叔、还是亲娘亲舅舅。

随后,孝庄太后的忠实跟随者,满蒙大臣保守势力代表大学士兼刑部尚书图海、内务府大臣费扬古、郭迈等两黄旗重臣也遭到顺治的严厉打击。

种种迹象表明,皇权的权力争夺和隐身其后的文明的冲突已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双方都没有退路可走,要不你死,要不我亡。

的确,必须要用死来解。

顺治十八年(1662年)正月,顺治病逝,一切似乎都完结了,但一切似乎又都没有了结。

果然,顺治的所谓遗诏大白于天下。

遗诏内容令所有人为之惊讶,这是一份全天下最为匪夷所思的遗诏,就和顺治的离经叛道精神一样匪夷所思。

顺治的这份遗诏里牵涉对“蒙汉”关系的批判,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进行否定。

遗诏最后一段内容是:“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臣,伊等皆勋旧重臣,朕以腹心寄托,其勉天忠尽,保翊冲主,佐理政务,而告中外,咸使闻知。

整个遗诏的意思十分明显,那就是顺治自己所做的汉化改革都是错误的,清朝拒绝吸收汉人文明,拒绝汉人文明的渗透,清朝要重新回到满蒙贵族做主的时代,防止汉人颠覆清朝。

这真是一份用心十分良苦的遗诏。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是顺治亲手写的,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不是顺治亲手写的,历史的秘密就这样埋藏到不为人知的地方,并且还不给出任何理由。

当孝庄太后和满蒙大臣在顺治的追悼会上一脸悲痛地宣读这份被清朝人称之为顺治罪己诏的遗诏的时候,所有人只能是三分悲痛三分狐疑三分无奈的表情。

因为生活要继续,他们也需要生存。

这一年是顺治十八年的春天,权力的争夺戛然而止。

一个年轻皇帝死了,他从发病到去世不足六天时间。

他在这六天时间里写了一份匪夷所思、疑窦丛生的罪己诏。

仅此而已。

顺治王朝就此戛然而止。

但是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却依然在进行着,以前皇太极时期在进行,顺治时期在进行,以后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也在进行,甚至到了清朝灭亡,这个过程依然在进行。

因为他们都知道清朝要生存、要发展,皇权要集中在自己手里,只能选择与汉人文明融合,这是唯一的选择。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服务及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发布的源码、软件和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各大资源网站整理而来,仅供功能验证和学习研究使用。

所有资源的文字介绍均为网络转载,本站不保证相关内容真实可信,同时不保证所有资源100%无错可用,也不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介意勿下。

您必须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于非法商业用途,不得违反国家法律,一切关于该资源的商业行为与本站无关。

如果您喜欢该程序,请支持正版源码,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如有侵犯你的版合法权益,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邮箱:355192527@qq.com),本站将立即改正。

本声明为本站所有资源最终声明,所有与本声明不符的表述均以本声明内容为准。

酷酷资源 情感专题 历史上的孝庄与顺治 为了立储更是走向破裂 相关十分顽劣 https://www.leiyjob.com/2027.html

相关文章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