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一年,皇太子朱标的原配太子妃常氏逝世。朱标扶正次妃吕氏为皇太子妃。
要知道,明朝可不搞“纣王同母哥哥出世时母亲是妾,纣王出世时母亲是妻,所以纣王的哥哥是庶子而纣王是嫡子”这一套,这是商朝的案例,而现代自周之后奉行的嫡长子承袭制是周礼,纣王兄弟这个案例在《吕氏春秋》里是礼法凌乱的负面典型。
自秦汉以来,无论儿子出世的时刻母亲是妻是妾,只需母亲扶正,儿子就会随着母亲的身份变迁成为嫡子。
武则天的4个儿子就是典型案例,她和李治的嫡长子是她当昭仪时生的长子李弘,而不是当皇后时生的三子李显。
《新唐书·儒学传》里也说:
古诸侯一娶九女,故庙无二嫡,自秦以来有再娶,前娶后继,皆嫡也,两祔无嫌。
意思是原配和继室的儿子都是嫡子,享有雷同的承袭权。
也就是说,朱标扶正吕氏,会使吕氏的儿子朱允炆从庶子升为嫡子,进而影响朱标诸子的承袭顺序。
朱标的长子朱雄英、三子朱允熥,是原配太子妃常氏生的;朱标的次子朱允炆是继室吕氏生的。
现代没有任何礼法规则,原配嫡子的承袭权优先于继室嫡子。
也就是说,倘若朱标的嫡长子朱雄英辞世,那么他毫无不懂是朱标的承袭人;可一旦朱雄英夭折,继室之子朱允炆的年岁大于原配之子朱雄英,那么他们的承袭顺位,就难堪了。
依照年龄顺序,朱允炆的承袭权在朱允熥之前。可是朱允熥的母亲常氏毕竟是常遇春的女儿,身后站着有数勋贵,朱标娶她就是为了让她未来做皇后,她的儿子未来做皇帝。
现代皇家普通会尽量防止这样的状况出现,原配皇后逝世之后,基本不会再把有年长儿子的妃子扶正,省得影响原配嫡子的位置。
常妃逝世的时刻,嫡长子朱雄英才5岁,明朝孩子夭折的概率可不小。朱标扶正吕氏,也就象征着,一旦朱雄英夭折,朱允炆和朱允熥的承袭顺序会很难堪。
他为什么还要扶正吕氏呢?
要素1:吕氏不是普通的侧妃
《明史》里是这么记录吕氏的:
初,太祖册常妃,继册吕妃。常氏薨,吕氏始独居东宫。而其时秦王樉亦纳王保保妹为妃,又以邓愈女为配,皆前代故事所无也。
从这里咱们可以看出,吕氏并不是普通的侧妃。
她和秦王朱樉(朱标同母二弟)的次妃邓愈之女一样,属于不凡期间的不凡案例。她也是在常妃活着的时刻朱元璋地下册立,不过她不是第一顺位的太子妃,而是太子次妃。
从秦王娶次妃的记录来看,次妃的婚礼规格不如正式的王妃,却也须要朝廷正式征聘,与秦王一同拜会皇帝夫妇,待遇不同于普通的妾室。
吕妃作为次妃,只管不至于像网上一些人说的一样,次妃也算是嫡妻,次妃之子也是嫡子,然而她过后的身份仅次于正式的太子妃,超脱于普通的东宫妃嫔,这是毫无不懂的。
正式的太子妃逝世之后,她递补成为太子妃的几率,原本就很大。
而从史料的记录当中,咱们可以看出,朱标的女人并不多。
除了常妃和吕妃,史书上对于朱标其余女人的记录,就是洪武五年,朱元璋派人去迎娶元朝参政阿失宁之女为东宫次妃,但由于迎娶的环节谈崩了,这位阿失宁之女能否嫁入东宫,也不可确定。
而且,对于这位阿失宁之女的记录,出自《纪事录笺证》,并不是正史,可信度存疑。
除此之外,史料里再也没有了朱标其余女人的记录。他的五子四女,也全是常妃和吕妃生的,没有其余女人生的孩子。
依据明史说吕妃在常妃逝世之后“独居东宫”来看,朱标很或许没有其余的女人了,就算有,也是既没什么位置、也没有孩子的侍妾的侍妾。
也就是说,常妃逝世之后,朱标只要24岁,不太或许空缺太子妃之位。他要么扶正在东宫位置超然、甚至有或许是他除常妃之外惟一女人的吕妃,要么另娶。
朱标要是情愿另娶,也不至于一切的孩子都是和常妃及吕妃生的、东宫没有其余女人的记录。他扶正吕妃,也是天经地义。
要素2:吕氏的面前没有强势外戚
咱们对比一下明朝前期3个女人的出身,可以发现一件很无心思的事:
这3人全都是朱元璋定上去的。
其中,常妃和朱标,是定的娃娃亲,过后朱标和常妃都还在母亲的肚子里,朱元璋和常遇春也在乱世危在旦夕,两人商定,若双方孩子是一男一女,就结为亲家。
而吕氏扶正为朱标正妻、马氏嫁给朱允炆的时刻,朱标和朱允炆都是储君。假设不出异常的话,她们就是未来的皇后。
吕氏和马氏最大的独特点,就是作为未来的皇后,父亲是武官,身后没有外戚可以依托。
咱们看史书可以知道,明朝初年,为了鼓励开国罪人们,并参与皇室与开国罪人的亲密度,朱元璋的儿子,基本上是娶勋贵之女为妻,而朱元璋的女儿,也基本是嫁给勋贵之子。
可是,除了常妃这个从小与朱标指腹为婚的常遇春之女外,朱元璋两次为储君选取的明朝未来皇后,都是普通武官之女。
朱元璋十分崇敬刘邦,熟读汉朝历史。他知道外戚对朝堂的影响有多大。
而要根绝外戚干政,从源头上就不能选取家族权利过大的男性当皇后或许为了的皇后。
吕氏和马氏的出身,正好可以满足朱元璋的需求。
而常氏逝世的期间,是洪武十一年。过后的明朝皇室,仍在和勋贵联姻。
朱标假设要另娶太子妃,不娶个勋贵之女,说不过去。
他东宫正好有一个吕氏,贵为次妃,生有儿子,本就位置超然,又是武官的独生女,没有外戚作为倚仗。
在这种状况下,扶正吕氏,成了朱元璋父子的最优选。
要素3:有或许是给朱允炆铺路
史书没有记录吕妃被扶正的详细期间。
但洪武十六年八月,马皇后逝世一周年之际,明实录第一次性把吕妃称为皇太子妃。
而在洪武十六年的前一年,洪武十五年,东宫出现了一件小事:常妃留下的嫡长子朱雄英因病夭折,年仅8岁。
吕妃的儿子朱允炆,成为朱标活着的儿子里年岁最大的,比常妃留下的次子朱允熥大1岁。
那么,吕妃是什么时刻扶正的,就显得十分巧妙了。
假设吕妃是洪武十一年常妃逝世之后、洪武十五年朱雄英逝世之前扶正的,那么朱元璋和朱标父子或许没有思索到朱雄英夭折的或许性。毕竟朱雄英的年岁比朱允炆大,无论吕妃能否扶正,朱雄英都是板上钉钉的嫡长子,承袭人。
而假设吕妃是在朱雄英逝世之后扶正的,那么这象征着,朱元璋父子舍弃了常妃留下的次子朱允熥,为了让朱允炆上位,才把吕妃扶正。
毕竟,朱允熥面前的外戚,真实是太弱小了。
朱允熥,作为常妃的儿子,是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的外孙,明朝悍将蓝玉的外甥孙。
他的面前,是整个明朝的开国勋贵。
朱雄英逝世的洪武十五年,胡惟庸案曾经出现,朱元璋曾经开局逐渐根除勋贵。他不会宿愿,明朝未来的皇帝,和勋贵牵扯过深,造成外戚坐大。
而此时的蓝玉,也曾经怀才不遇,展现出了横冲直撞的实质。朱元璋不得不思索,假设蓝玉的外甥孙上位,能不能压得住蓝玉这个悍将。
朱元璋也很难杀了蓝玉为蓝玉的外甥孙铺路。杀储君的母家倚仗,是在打储君的脸。
倘若朱雄英辞世,他是板上钉钉的嫡长子,不犯大过失不能废,那朱元璋只能认了。
可是朱雄英逝世之后,朱允炆的年岁比朱允熥大,朱元璋只需让朱标扶正吕氏,就能让朱允炆成为嫡子,让他哑口无言地越过比他年岁小的朱允熥继位。
所以,吕氏的扶正期间,十分主要。假设她是朱雄英逝世之后扶正的,那么这就是朱元璋父子刻意舍弃朱允熥的表现。
写在最后
无论吕妃是什么时刻、由于什么要素扶正的,她都是板上钉钉的皇太子妃,是朱标的嫡妻。
朱棣靖难的时刻,进入南京城,也得装出一副忠君爱国的容貌来,把过后曾经是皇太后的吕妃请到军营,恭恭敬敬向她跪拜,向她解释靖难的要素,以显示自己程序正义。
朱棣登基之后,把她降为“皇嫂懿文太子妃”,亦是要外表恭敬地称她为嫂子。
不过,这一切都是外表功夫罢了。名分并不能帮朱允炆保住皇位,也不能让吕妃安享晚年。
朱棣登基之后,吕氏几个年长的儿子不是失踪就是被囚禁,她自己也只能和幼子一同寓居在朱标的陵园。
从那之后,史书上就再也没有了她的记录,前人无从得悉她何时逝世、能否善终。
哪怕曾经当过太子妃和太后,到头来也不够是个不幸的男性罢了。
你感觉是不是呢?
朱标病逝后,朱元璋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朱棣?
大家好,说起朱元璋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朱元璋杀戮功臣,本质就是朱标意外早死,原本为他准备的班底只能全部废弃,在洪武二十五年之前,朱元璋并没有大规模诛杀功臣,所以说是朱标一人身死,导致功臣名将全部陪葬。
皇帝太小了,容易被儒家那套忽悠。
我敢说齐、黄这两个真的削藩成功,下一步就是裁撤锦衣卫,最终皇权被官绅彻底瓜分,接下来就是上演明版的“三家分晋”或“田氏代齐”,煤山自缢,痛哭“百官皆可杀”的戏码会提前上演两百年。
朱棣的靖难并非空洞的口号,某种意义上是救了朱家王朝的。
太子的后宫,正妃和侧妃,都是有一定门第的官家女,可以入皇家玉碟。
朱允汶的生母吕氏先为侧妃,之后能被扶正为太子妃,说明其出身尚可服众,具备母仪天下的基本资格,朱允汶不应被过份挑剔生母出身。
同时吕氏被扶正后,允汶也成为了被朱标太子认可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第一,小妾能不能扶正没有标准,你如果非说有,你最好拿个标准出来,所以我只说一般情况下不符合礼法,但并非没有可能,特殊情况一直是存在的,望你仔细理解汉字的意思。
第二,皇室一直就是一帮最不遵守法律和礼法的人,例外较多,但并不代表这成了普遍情况,皇后即是正妻,妃嫔就是妾室,古往今来那么多帝王,你最好拿出证据来证明废皇后已经成了成百上千的帝王们的常规操作。
第三,我说的很清楚,即使认可吕氏扶正后“妻子”的身份地位,但其地位仍应排在原配之后,最起码朱元璋和朱标都没废了、休了常氏的原配正妻之位,无论如何,朱允熥的身份地位都在朱允炆之前。
第四,以上三条皆不考虑,并认可吕氏扶正后的正妻之位,但关键是朱允炆出生时,其生母吕氏尚未被扶正啊,是正经八百的妾室,那么朱允炆就是庶子,你是怎么得出这是第一顺位继承人的?麻烦你仔细想想,纵使认可吕氏的正妻身份,朱允炆仍旧是庶子,我举了纣王、微子启之旧事,麻烦你对着常、吕、朱允炆、朱允熥的生卒年表认真想想,如果只考虑礼法,只考虑朱标子嗣,要排一个继承排位资格,应该是:朱允熥朱允熞朱允火熙朱允炆,只有朱允炆是板上钉钉的庶子,而他三个弟弟都是嫡子,朱允熥是原配嫡子,那两个同母弟是“继室”嫡子,朱允炆就是大明朝的微子启,不得立。
第五,我说的很清楚,这是礼法的事吗?这是宗法制的事吗?根本不是,立储君只是朱元璋对于是否有利于朱家江山万年永固的个人考量。
还有一条叫“父死子继”,嫡长孙和嫡次子谁该继承皇位,谁能板上钉钉地下结论?这根本就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一个模棱两可的东西,你是怎么得出确定的结论的?如果朱元璋在朝堂上提出以宗法制确定皇位资格,礼部朝官们能为这事把紫禁城吵翻了你信不信?况且朱元璋立储君这事是宗法制的事吗?1.朱标太子生前实际已认可允炆世子身份,不然可以不扶正吕氏另立新太子妃或者同时以某种形式确立允熥世子身份。
2.允熥母亲常妃因生此子难产而亡,允熥身附克母之嫌为不详之子,且常妃所出嫡长子早夭也为不详之兆。
常妃为常遇春之女,蓝玉亲戚,允熥母族正是朱大大大力打击的功勋集团,若立此子难免日后反攻倒算。
3.允炆母吕妃已正位太子妃,日后必然坐阵中宫太后,允炆同母胞弟有二,日后正好辅佐新君。
允炆若登位,亲母为太后,二胞弟为辅政亲王,一派朱家江山永固气象。
对比允熥父母兄皆亡,无至亲扶持。
若立允熥,日后难免因太后偏私亲子而酿祸。
太后皇帝不为亲母子,以老朱完美主义重度强迫症患者的个性,简直不能忍。
朱标死得早是一大原因,老朱根本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发生时候已经老了,思维也没有年轻时候好了。
老朱一生打拼做了多少坏事,大儿子学儒礼贤下士一直在做好事。
老朱希望坏事我老头子全做完给儿子来做好事修身养息,而朱棣和老朱一样。
所以还是选了孙子来做好事而且孙子即位也合理。
老朱最后也挺惨的白发人送黑发人伤心死。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朱棣不是马皇后亲生的,虽然后来继位后一直反复宣称自己是嫡子,又改《太祖实录》又建报恩寺的,但根据明朝人的笔记和现今的考证,朱棣应该是妃子所生。
作为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有着顽固的封建大家长式的思想,且与马皇后患难夫妻,感情深厚,所以根本就没考虑让朱棣上的心思。
而且若以战功论,封在九边的藩王个个都有两把刷子,宁王也不比燕王差。
所以在朱元璋的设想中边塞藩王应该是保卫中央的好帮手,是用来作臣子而不是作太子用的。
给藩王以实权,拱卫皇权是朱元璋的制度设计,这个制度里,藩王有实权不假,但是不具备挑战皇帝的实力。
直属藩王的总兵力加一块不过20来万,而朝廷总兵力超过200万,兵力对比悬殊。
塞王手下兵将长期作战,实力没的说,但是仍然不如直属皇帝的卫所精兵,而且皇帝有权更换藩王兵将。
算纸面实力,藩王没有造反的资本。
不立朱棣为君,也有多方面的考量。
各种势力的强烈反对、朱家天下传承的稳定性都是朱元璋必须要考虑的。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兄终弟及的前提条件是兄无子。
朱元璋只能在朱标一脉子孙里选继承人。
选朱棣,老朱死后必内战,选朱标一脉,老朱死后只要后继之君不胡搞,朱棣也反不起来,也用不着反。
并非第一顺位继承人朱允炆的皇位是怎么来的?
在明朝第1位太子朱标死后,朱允炆以嫡长孙的身份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名正言顺继承皇位,在朱允炆登机一年后,四皇子朱棣发动叛乱,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靖难之役夺得皇位,自此以后,朱允炆不知所踪。
一、朱允炆的嫡长孙身份
朱允炆能被立为太子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是嫡长孙,如果朱允炆不是嫡长孙那么被立为太子的就会是他其他的朱允炆。朱允炆之前也是庶子,母亲是太子朱标的次妃,他上面还有一位大哥,但是这位大哥早夭,后来正妃病死,朱允炆的母亲被扶正,朱允炆因此也就成为了朱标的嫡子,朱元璋的嫡长孙。古代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的身份含量很重,如果没有这个身份,朱元璋即使立朱允炆也会引起争议。
二、朱标病死后朱元璋爱屋及乌
朱标是明朝的第1位太子,是朱元璋和结发夫妻马氏所生的大儿子,在朱元璋还没有登基之前,朱标就已经被确立为世子。在明朝建立以后,朱标就以监国的身份帮助朱元璋处理朝政。朱元璋早就开始准备为朱标铺路,朝中的重臣大多都在朱标的太子府中挂职,朱标可以说是历史上少有的地位极其稳固的继承人,明朝的很多事都由朱标处理,朱元璋对朱标非常满意,朱标在大臣之中也素有威望,然而朱标却英年早逝。朱元璋非常悲痛,在选择继承人时没有从剩下的儿子中选,而是直接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并之后尽心竭力为朱允炆铺路。
三、朱允炆的皇位
朱元璋在朱允炆登基之前,已已经为他扫平了很多障碍,但是仍然留下一些后患,在朱允炆登基以后就开始削藩,引起了很多藩王的不满,燕王朱棣趁此时机发动叛乱,没过几年就夺下皇位,据传朱允炆在宫中自焚,不过也有说朱允炆金蝉脱壳逃走,从此不知所踪。
朱允炆是庶长子,朱允熥是嫡次子,为什么最后是朱允炆继位?
明朝是我们中国一个比较腐败的朝代,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以外,后几任的明朝皇帝都并不算英明神武,这个事情不知道该如何解释,可能跟朱元璋在世时所发生的一件事情有关吧。
朱标是朱元璋第一个儿子,也是大明的太子,可惜英年早逝,没能继承皇位,反而是让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在朱标死后朱元璋并没有从剩余的儿子中挑一个来继承太子之位,反而是找到朱标的庶长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这点其实我是比较疑惑的。
疑惑的点有两个,第一个是为什么不从剩余的儿子里面找继承者,第二个则是为什么找庶子来继承皇位。
第一个点就是朱元璋没有考虑其他儿子的感受,朱标没死之前,可能朱元璋的其他儿子没有那么多异心,安安心心当个王爷就好,但是朱标去世了,你朱元璋不找我们其中的一个,反而找朱标的儿子这就说不过去了吧?哪你能做初一就别怪我做十五了,所以大伙也知道在朱允炆继承皇位后仅仅四年,朱元璋的儿子,朱允炆的叔叔朱棣就将其赶下台了,并且给后世的人留下了个谜团,就是朱允炆被赶下台之后到底去哪了。
第二个点则是朱元璋找了一个庶子来继承皇位,这点其实是违背了朱元璋自身所讲的话,因为朱元璋在《皇明祖训》里就说过关于庶子、嫡子一事,“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其三年朝觐,并如前式。”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假如皇帝无子,就按照兄终弟及执行,而且还必须是嫡母生的,如果是庶母生的,就算是长子也不能继位。即使有奸臣想要废嫡立庶,庶子也要谨守本分,坚决拥护嫡子继位。
可以看到连朱元璋自己都很在乎庶子嫡子之分,那么为什么作为庶长子的朱允炆能够上位呢?其实这件事情还是有理由的。
朱标一共有三个妃子,一位是太子妃常氏,是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的长女,她生下了朱雄英和朱允熥两个孩子,不过朱雄英在八岁就去世了。
一位是吕氏,太常寺卿吕本的女儿,出身也是高门大户,为朱标生下了朱允炆、朱允熞、朱允熙三个儿子。还有一位妃子并没有在正史上记载这里就不说了。
太子妃常氏的命运并不算很好,在生下朱允熥后第二天就去世了,这个时候朱雄英也仅仅只有4岁,可以说朱雄英和朱允熥这两兄弟还是非常倒霉的,怎么小就没了母亲。
但作为次妃的吕氏却因此得到了转正的机会,也确实转正了,那么成了正妃,自己的孩子也自然就变成了嫡子,最少在朱元璋的眼里是这样认为的,而作为朱标最大儿子的朱雄英在八岁时就死了,那么朱标的这些“嫡子”中朱允炆年级最大,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朱元璋的第一目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