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7世孙李渊建设了大唐 李广16世孙在西域建设了汉人政权

2024-04-17 0 881

他的7世孙李渊建设了大唐 李广16世孙在西域建设了汉人政权

历史天文

他出世在一个“少数民族南下”的时代,在重重解围中,他困难地建设了西凉国,这也是过后长江以北惟一汉人建设的国度,他死后201年后,他的子孙李渊建设了大唐。但如今,历史发明家要把他,这个

李广的十六世孙,以及他的

家族都归为鲜卑人……

他的7世孙李渊建设了大唐 李广16世孙在西域建设了汉人政权



一、家世:李广16世孙,老子(李耳)32世孙


李暠(hào)(351年—417年),赢姓李氏,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他不只是十六国期间西凉政权建设者,而且有十分煊赫的家世。其家族重要在陇西,故称为“陇西李氏”。这“陇西李氏”听说出自道家发明人李耳(李耳即老子,详见《陇西李氏人物先祖群像引见》,新浪微博@李三慈道长 考据李暠是李耳的32世孙。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214693483925372#related )

他的7世孙李渊建设了大唐 李广16世孙在西域建设了汉人政权

“陇西李氏”名人还有秦国大将李信西汉名将李广等。李暠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十六世孙。李暠家族世代都是寒门大族,他的高祖父李雍、曾祖父李柔,都在晋朝做官,历任郡守之职。李暠的祖父李弇,在前凉张轨幕下负责武卫将军,封爵安世亭侯。李暠的父亲李昶,从小有美名,但很早逝世,李暠是他的遗腹子。

关系史书记录:(1)

史记•李将军列传》记

载:“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狄道)槐里,徙成纪。”(2)

唐朝列圣之碑》述

:“广家世世受射,才华天下无双,仕汉,历文、景、武三帝,位前将军,罪恶沙漠,匈奴号曰:‘汉之飞将军’为唐二十三代祖。”

(3)《史记李将军传》记录

:其先自槐里徙居成纪,实始此也。”

(4)《唐朝列圣之碑》述:

“广家世世受射,才华天下无双,仕汉,历文、景、武三帝,位前将军,罪恶沙漠,匈奴号曰:‘汉之飞将军’,为唐二十三代祖。”从这些史书可看到,李渊是李广的23世孙,是李暠的7世孙,因此,李暠是西汉将领李广十六世孙。

(5)《晋书·卷八十七·列传第五十七》

:武昭王讳暠,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人,姓李氏,汉前将军广之十六世孙也。广曾祖仲翔,汉初为将军,讨叛羌于素昌,素昌即狄道也,众寡不敌,死之。仲翔子伯考奔丧,因葬于狄道之东川,遂家焉,世为西州右姓。高祖雍,曾祖柔,仕晋并历位郡守。祖弇,仕张轨为武卫将军、安世亭侯。父昶,幼有令名,早卒,遗腹生玄盛。

他的7世孙李渊建设了大唐 李广16世孙在西域建设了汉人政权



二、建设西凉政权,十六国中惟一汉人政权

李暠少年时十分好学,性情沉静聪明,宽厚谦和,器度优雅,通读经史,特意擅长文辞。李暠年长后,知晓武艺,研读《孙子兵法》。隆安元年(397年)三月,后凉建康太守、京兆人段业自称凉州牧,建设北凉政权,任命敦煌太守孟敏为沙州刺史,委任李暠为效谷县令。李暠的同母异父弟宋繇则为段业做事,负责中散常侍。孟敏死后,敦煌护军郭谦、沙州治中索仙等人以为李暠性情平和刚劲,能够实施恩政,就推举他负责宁朔将军、敦煌太守。不久进号为冠军将军,并向段业称臣。段业任命李暠为安西将军、敦煌太守,专任护西胡校尉。



2、生死之交索嗣面前搭救,李暠根除索嗣

399年,段业自称凉王,右卫将军索嗣对段业进忠言,段业让索嗣替代李暠负责敦煌太守,索嗣率五百名骑兵返回敦煌任职,到距敦煌城二十里中央,通知李暠前来迎接自己。李暠疑虑重重,预备出城迎接。在此关键时辰,两位好友效谷县令张邈和宋繇劝止了他。让他出兵打跑索嗣。李暠于是采用他们的倡导,派遣儿子李歆与张邈、宋繇等带兵攻打索嗣,索嗣大败而走,逃回张掖。李暠本与索嗣本为生死之交,此次遭他排挤十分痛恨,于是就向段业上疏索嗣的罪行,恳求处死索嗣。段业于是杀死索嗣,派遣使者向李暠赔罪,并设置凉兴郡,升任李暠为持节、都督凉兴以西诸军事、镇西将军,专任护西夷校尉。

他的7世孙李渊建设了大唐 李广16世孙在西域建设了汉人政权

备注:

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一》记录:

右卫将军敦煌索嗣言一业曰:“李暠无法使处敦煌。”业以嗣代暠为敦煌太守,使帅五百骑之官。嗣未至二十里,移暠犯己;暠惊疑,将出迎之。效谷令张邈及宋繇止之曰:“段王暗弱,正是英豪有为之日;将军据一国成资,奈何拱手授人!嗣自恃本郡,谓人情附己,不意将军猝能拒之,可一战擒也。”

《晋书·卷八十七·列传第五十七》记录:

及业僣称凉王,其右卫将军索嗣构玄盛于业,乃以嗣为敦煌太守,率骑五百而西,未至二十里,移玄盛使迫己。玄盛惊疑,将出迎之,效谷令经邈及宋繇止之曰:“吕氏政衰,段业暗弱,正是英豪有为之日,将军处一国成资,奈何束手于人!索嗣自以本邦,谓人情附己,不虞将军卒能距之,可一战而擒矣。”宋繇亦曰:“大丈夫已为世所推,今天便授首于嗣,岂不为天下笑乎!大兄雄姿挺杰,有雄霸之风,张王之业无余继也。”玄盛曰:“吾少无风波之志,因官至此,不图此郡士人忽尔见推。向言出迎者,未知士大夫之意故也。”

《晋书·卷八十七·列传第五十七》记录:

因遣繇觇嗣。繇见嗣,啖以甘言,还谓玄盛曰:“嗣志骄兵弱,易擒耳。”于是遣其二子士业、让与邈、繇及以司马尹建兴等逆战,破之,嗣奔还张掖。玄盛素与嗣善,结为刎颈交,反为所构,故深恨之,乃罪行嗣于段业。业将且渠男又恶嗣,至是,因劝除之。业乃杀嗣,遣使谢玄盛,分敦煌之凉兴、乌泽、晋昌之宜禾三县为凉兴郡,进玄盛持节、都督凉兴已西诸军事、镇西将军,领护西夷校尉。

《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一》记录:

暠从之。无遣繇见嗣,啖以甘言。繇还,谓暠曰:“嗣志骄兵弱,易取也。”暠乃遣邈、繇与其二子歆、让逆击之,嗣败走,还张掖。暠素与嗣善,尤恨之,表业请诛嗣。沮渠男成亦恶嗣,劝业除之;业乃杀嗣,遣使谢暠,进暠都督凉兴已西诸军事、镇西将军。

公元400年,北凉晋昌太守唐瑶叛变北凉,向敦煌、酒泉、晋昌、凉兴、建康、祁连六郡传发檄文,推举李暠为冠军大将军、沙州刺史、凉公,专任敦煌太守。李暠在境内大赦,任命百官,建设西凉政权。



三、西凉建国后42年,其孙李宝投诚北魏

李暠辞世时,履行休生育息的政策,治国安民。虽不能开疆拓土,但自保无忧。417年李暠逝世,享年67岁。李暠死后,其子李歆、李恂先后继位,在位期间都不长,他的大儿子放弃了李暠的激进路途,意欲踊跃进取,开疆拓土。然而,量力而行造成了西凉国的迅速消亡。420年,李歆与北凉交兵被杀。他的弟弟李恂据敦煌称冠军将军、凉州刺史,改元永建。421年,沮渠蒙逊又率兵来攻,李恂乞降不成,部下投诚,李恂自杀,敦煌陷落,西凉消亡。西凉政权历两代三王,22年。

他的7世孙李渊建设了大唐 李广16世孙在西域建设了汉人政权

422年西凉王室后裔李宝(李暠孙)西渡流沙,占据伊吾(今哈密),建设伊吾西凉(又称后西凉),李宝为伊吾王。442年李宝向魏世祖拓拔焘奉表归诚,投诚了鲜卑人。从此成为北魏重臣。并深失宠信,被授于“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沙州牧、敦煌公”等官职,李氏在北朝的尊敬位置就此确立。



四、家族世系:7代孙李渊,建设大唐

据晋书·卷八十七·列传第五十七》记录:

先祖:李广,西汉名将。

他的7世孙李渊建设了大唐 李广16世孙在西域建设了汉人政权

高祖父:李雍,在晋朝为官,官至郡守。曾祖父:李柔,在晋朝为官,官至郡守。祖父:李弇,在前凉任武卫将军,封安世亭侯。李暠建设西凉后,追谥景王。父亲:李昶,早卒。李暠建设西凉后,追谥简王。

兄弟宋繇,李暠同母异父弟。(《晋书·卷八十七·列传第五十七》、《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一》”)

妻子辛氏,辛纳之女,早卒。(《晋书·卷八十七·列传第五十七》)

尹氏(尹夫人、尹皇后),生子李歆。

《晋书·卷八十七·列传第五十七》记录:

李谭,李暠长子,立为太子,早卒。李歆,李暠次子,西凉后主。

李翻,酒泉太守。

李预,新城太守。

李密,羽林右监。

李眺,左将军。

李亮,右将军。

李恂,李暠六子,初为敦煌太守。李歆死后,被宋承等人推为西凉之主。

女儿李亲爱,北凉哀王沮渠牧犍的皇后。

此外,西凉太祖李暠还被诗人李白、李商隐尊为先祖。

李虎(?—551年)。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人,西魏八柱国之一,官至太尉,封爵唐国公。唐朝编纂的史书记录:“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度,过后荣盛,莫与为比。他年少时风流倜傥,抱负远大,喜欢读书却不擅长死背章句,更喜欢骑马射箭,广交好友,因为家境还不错,关于钱财这身外之物看的也很轻,乐善好施,领有这种质量即是可造之才,起初在乡亲兼晚辈贺拔岳手下做事时深受重用。”

关系史书记录:《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六》:初,岳以东雍州刺史李虎为左厢大都督,岳死,虎奔荆州,说贺拔胜使收岳众,胜不从。虎闻宇文泰代岳统众,乃自荆州还赴之。至阌乡,为丞相欢别将所获,送洛阳。魏主方谋取关中,得虎甚喜,拜卫将军,厚赐之,使就泰。虎,歆之玄孙也。



3、李暠7代孙李渊,建设大唐

唐朝李氏亦称李暠为其先祖。《旧唐书•高祖本纪》载:“皇帝姓李氏、讳渊。其先陇西狄道(甘肃临洮)人、凉武昭王暠七代孙也。”李暠7代孙李渊618年称帝建设唐朝,追谥李虎为景皇帝,庙号太祖,是为唐太祖。唐玄宗李隆基天宝二年(753年)追尊为兴圣皇帝。

李弇→李昶→李暠(也作李皓)→李歆→李重耳→李熙→李天锡(也作李天赐)→李虎→李昞→李渊(即唐高祖)

他的7世孙李渊建设了大唐 李广16世孙在西域建设了汉人政权


唐朝是否真有胡人血统?

要说历史上不是汉人建立的王朝,很多人都会想到元朝和清朝,这两个的确都不是汉人建立的政权,但是却也有人说,唐朝也是少数民族建立的,这是为何?长久以来,人们认知中的唐朝皇帝都是姓李的,自然也就默认了是汉人政权,可为什么有很多人认为,唐朝其实是有胡人血统的?唐朝真的是胡人建立的政权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1.说唐朝是胡人建立的有道理吗

李唐皇室都宣称自己是陇西李氏的后人,李渊祖父是南北朝时期西魏八柱国之一的李虎,而李虎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武昭王)的六世孙,再往上追溯,汉朝飞将军李广也是李渊的先祖。

这已经被陈寅恪先生论证为自抬身价的说法,但是陈寅恪先生也没有言之凿凿说他们就是鲜卑人。对于李唐皇室是鲜卑人的说法一个算是比较有利的证据是,他们祖上有位叫李初拔古的人。可是,光靠名字并不能断定这个人是汉人还是胡人。

因为,宋景公在《史记》中名字叫头曼,相同的是匈奴冒顿单于的父亲也叫头曼;南北朝时,兰陵萧氏作为文化高门还有个萧摩诃,看名字这不像汉人,倒像印度阿三。是以,我们有必要厘清真相,即李唐皇室究竟是汉人还是鲜卑人?

2.李唐皇室的族源

李虎曾经被八柱国的老大宇文泰赐姓为大野虎,有人可能会认为李虎本是鲜卑人,孝文帝改革后,他们家族改姓李,现在又追根溯源,恢复为大野姓。

但李虎、阎庆分别姓李、姓阎,都赐姓大野;与此同时,李弼(李密曾祖父)、李穆跟李虎一样姓李,却分别赐姓徒何、拓跋;隋朝名相高颎(jiǒng)、北齐降将李屯分别姓高、姓李,因为是独孤信的部下,就跟着主将改姓,分别改叫独孤颎、独孤屯。

这说明,赐姓很随意,而且针对的大部分都是汉人,如果一开始就是鲜卑人,那干脆改回去就可以了。

李虎和诸多同僚都在赐姓序列,恰好说明了李虎是汉人。李虎的爷爷李熙,老爹李天赐,按《册府元龟》的说法,是十六国中西凉国主凉武昭王李暠(gǎo)的子孙,从李熙开始在武川镇当兵。

但据《唐会要》记载,李熙、李天赐的陵墓建初陵、启运陵都在赵州昭庆县(今河北隆尧),而不在六镇地区,唐朝晚期的《元和郡县图志》也坐实了此说。

而且唐代光业寺碑里提到这两人的陵墓时,说是维王桑梓,桑梓就是故乡,显然李虎的爷爷和老爹来自赵州(北朝时叫赵郡)。在赵郡,又姓李,基本可以判断李虎祖上出于北魏最显赫的汉人士族,五姓七家之一的赵郡李氏,始祖为战国名将李牧。只是他们家肯定是比较疏远的旁支,所以没怎么沾上赵郡李氏的光,只好去六镇当了军将。

至于杨忠自称弘农杨氏,李虎自称陇西李氏,那是宇文泰命令他们改的籍贯。因为宇文泰势孤力弱,而且部属来源复杂,容易产生矛盾,所以宇文泰索性让他们都改成关中的籍贯,这样大家看上去就是一家人了。这跟赐鲜卑姓一样,也是掩耳盗铃,但当时的社会风气十分重视乡土关系,所以也是有效果的。

西魏八大柱国中除了西魏宗室元欣是吉祥物,宇文泰是总司令,其余六柱国都是实力雄厚的方面军司令。宇文泰的实力凌驾于任何一个柱国之上,所以被推举为话事人,但是宇文泰对于任何一个柱国又没有压倒性的优势,更何况还是六个。

这就不难理解,宇文泰给李虎等人赐姓和改籍贯,实际上是变相对他们的拉拢。

对李虎等人来说,既然要改,那当然要找个祖上阔过的改,所以杨忠就选中了汉代的关中名族弘农杨氏,李虎就选中了北魏的关中名族陇西李氏。

弘农杨氏,最著名的是关西孔子杨震,就是这位爷说过: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陇西李氏则是赫赫有名的飞将军李广的后人,所以粉丝们说李家说自己是李广后人,这属于自抬身价,没有错。但是,李家既然是赵郡李氏,那么就是妥妥的汉人。

3.李唐皇室母系血统

再看,李唐皇室的母系血统。

李虎的老婆、李渊的奶奶出自陇西大族安定梁氏,也是汉人。所以李唐皇室发家的第一代,夫妻双方都是汉人。至于第二代娶了所谓鲜卑人,这个说法不准确。隋文帝杨坚和李渊的老爹李昞(bǐng)都娶了独孤信的女儿,而独孤氏从血统上来说是匈奴人而不是鲜卑人。

而独孤这个姓氏恰好又跟汉人颇有渊源,最早的独孤出自刘姓,光武帝刘秀之子刘辅的裔孙刘进伯官居度辽将军,在攻打匈奴时失败被俘,囚禁于独山(今辽宁省海城境内)之下。

他的后代有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传至六世孙罗辰时,随北魏孝文帝迁居洛阳,遂为河南人,以其部落名命姓,称为独孤氏。也就是说,独孤氏是汉人匈奴化,然后鲜卑化,又再次汉化。独孤信被算作匈奴人,这很好理解,就跟华人在国外几代之后,虽然还是中国人的相貌,但不懂汉语,不识汉字是一个道理。

不过,独孤信的女儿元贞皇后(李渊母亲)却拥有一半的汉族血统,因为元贞皇后的母亲是汉族之女郭氏,这么一算的话,李渊其实只有1/4的母系匈奴血统。

李渊的妻子窦皇后,是北周襄阳长公主与窦毅之女,窦毅是北周大将,汉族人,北周襄阳长公主,是北周文帝宇文泰第五女,也就是说,窦皇后的父亲是汉族,母亲是鲜卑,窦皇后是拥有一半鲜卑血统的汉族。

这样算下来,李世民父亲李渊1/4匈奴母系血统,母亲窦皇后一半鲜卑母系血统,那么,李世民拥有的汉族血统占比5/8,其他民族成分只占3/8,从血统上看,李世民毫无疑问是汉族。

况且,东亚帝系的民族属性,古代还是以父系为主,匈奴单于跟汉朝公主生的孩子并不会被算成汉人,那隋唐皇室跟其他民族女子生的孩子自然也不应被算成胡人。

现代DNA技术也证明李世民是汉人。根据复旦大学的检测,确定拓跋鲜卑贵族元威遗骨的YSNP遗传类型为C2北支,而在目前的李姓样本中,C2北支这个类型在李姓人群中比重不大,也基本可以排除李唐皇族是鲜卑人的可能性。

再看文化认同,很多人认为李世民墓前立着战马,而且尚武的性格不像汉人,谁说汉人就不能尚武?霍去病墓前就立着战马,远的不说,南北朝名将韦孝宽、陈庆之都是汉人,位列凌烟阁的武将李靖、秦叔宝都是汉人。

李世民曾经夸赞李靖:靖以骑三千,喋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足澡吾渭水之耻矣!将突厥视为虏,毫无疑问,李世民在文化认同上也是汉人。

时至今日,李唐胡人论很多人依旧会拿出陈寅恪的论点,孰不知陈先生在自己的研究后还有一个观点:李唐皇室真的姓李,真正的大野氏汉化后改姓谢。

另外,陈先生的原话是: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他认为鲜卑等民族的贡献是给魏晋玄学下的嬉皮士们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起到了鲇鱼效应,让汉人在变化中为了生存而变得强大。

由于与鲜卑等民族经常接触,李唐皇室喜欢部分鲜卑习俗与文化也很正常。

从最崇高的角度看,中国的历史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一起创造的,这让中华文明既具有传承性,又具有多样性。

这提醒我们,李唐胡人论的流行,只是网上某些人对部分资料进行的断章取义或歪曲,现代社会互联网时代大众传播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经常导致信息的误导,所以对于知识文化,应该坚持独立的思考和严谨的考证。

不懂就问.李唐家族到底是什么民族

隋唐皇室的汉人血统不容置疑,唐朝皇室宗源辩正,隋唐都是华夏正统(转载)(一)隋唐皇室的汉族血统不容置疑隋唐皇室属于汉族,这早已是史学界的共识,原本是很清晰的基本史实。

但自从八旗鞑子及其包衣奴把持文史界、文艺界之后,各种虚无化汉族的歪风邪气甚嚣尘上。

八旗鞑子及其包衣奴们很热衷于讨论汉族的血统,企图通过宣扬汉族虚无论来瓦解汉人的民族认同感。

在此背景下,有一些居心叵测的人(有满遗也有汉奸)故意歪曲历史,断章取义,把隋唐皇室说成是鲜卑族,企图虚无化汉族历史,打击汉人的民族自信心。

而且三人成虎,鞑子叫兽编造的谣言流传甚广。

所以,有必要拨乱反正,结合史实澄清隋唐皇室的民族属性,还历史真实面貌。

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541—604年)的父亲是南北朝时期的汉人名将杨忠,其先祖是东汉太尉杨震。

杨坚之父杨忠曾跟随西魏权臣鲜卑人宇文泰起兵,在建立北周政权之后,杨忠官至柱国、大司空,封隋国公。

北周和北齐的鲜卑统治者和上层贵族普遍热衷于鲜卑化与胡化,下令给很多汉族大臣赏赐鲜卑族姓氏。

作为功臣,杨忠被北周皇帝赐鲜卑姓“普六茹”氏。

杨坚承袭父爵父姓。

在取代北周政权之后,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立即大力推行汉化措施,提拔一大批有真才实干的汉人担任朝廷要职,罢黜了很多顽固不化的鲜卑旧臣,严厉镇压了鲜卑贵族的反叛,还下令屠杀北周的鲜卑王室贵族,把前朝遗留的鲜卑特征都抹去了。

隋文帝杨坚的当时做法就像后世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后,采取禁胡语、禁胡俗、禁胡姓、禁胡服等汉化措施的明太祖朱元璋一样。

隋文帝杨坚对汉文化的恢复发展传承起了重要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达几百年的混战,致使春秋自汉代以来的华夏文化典籍因战火焚毁、遗失大半。

公元583年,隋文帝下诏访求古书典籍,献书一卷赏绢一匹,“民间异书,往往间出”,“一、二年间,篇籍稍备”。

隋时的藏书量是中国历代最多的,隋朝藏书最多时有37万卷,77,000多类的图书。

后来,大部分图书又毁于战火,唐朝藏书最多时也只有8万多卷。

更重要的是,在正式取代北周,创建隋朝前夕的公元581年(大定元年)二月,杨坚就发布了“已前赐姓,皆复其旧”的命令,下令所有曾被鲜卑皇帝赐了鲜卑姓的北方汉人都要恢复自己固有的汉姓,杨坚也恢复了自己的汉姓,把自己祖上“被赐”的鲜卑姓“普六茹”改回了旧姓“杨”。

知道什么叫“赐姓”,什么又是“旧姓”吗?假如隋朝开国皇帝杨坚是鲜卑族,那他完全可以像先前的那些鲜卑皇帝一样继续沿用鲜卑姓氏,或至少像北魏孝文帝那样专门改姓,而不是“复其旧姓”,更没有必要在尚未废帝夺位之时就迫不及待地下令让汉人们恢复自己固有的汉族姓氏。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是鲜卑人?把唐朝的统治者说成是“鲜卑民族”同样没有可靠的证据。

事实上,唐朝开国皇帝高祖李渊乃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秦安),其七世祖李皓于晋末五胡入侵中原引发史上惨烈的五胡乱华大动乱时,在秦凉一带建立汉人政权以自救,史称西凉。

据近代史学泰斗陈寅恪先生考证,这一带和东晋以及继承者南朝同为保存汉文化最完整,并对北魏的汉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地区。

唐朝李姓皇族又怎么可能是“鲜卑民族”?其实,在隋文帝杨坚掌握了北周大权后,李渊的父亲也“复高祖姓李氏”,即去除鲜卑人所赐姓“大野氏”而恢复了他们的旧姓“李”,倘若不是汉人,何来“复其旧姓”,即恢复汉姓?倘若李渊真是鲜卑人,那么他推翻隋朝而建立唐朝之后,就应当恢复他们那鲜卑旧姓才对啊。

然而,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还拿出了他们祖先是汉人的家谱。

这说明他们要么是真正的汉人,要么就是完全认同汉人并接受了汉文化传统的鲜卑人。

可是,假若真是后者,即他们真不是汉人而是鲜卑人,那也该知道并接受了汉人的文化传统观念。

历史上汉人是很重血统的,有非常强烈的血统意识和宗族感情,因此特别注重祭祀自己的祖先,绝不会把他族祖先当作自己祖先来祭祀,因为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即祖先的神灵不会享用不与自己同族、不是自己子孙所供奉的祭品,所以人们也不会去祭祀异族祖先的亡灵。

这是汉人,特别是掌握国家政权、江山社稷的皇帝及其贵族们自古就严格遵循的祭祀原则。

而且祭祀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国家大事,决不允许随随便便把他族祖先误当自己祖先来祭祀,这就是《礼记·祭法》所说的“非此族也,不在祀典”。

所以,认为自己祖先是汉人,并有家谱佐证的唐朝李氏皇室只能是汉人,而不可能是鲜卑人。

《旧唐书·高祖本纪》、《新唐书·高祖本纪》、《册府元龟·帝王部·帝系门》等正史典籍都明确记载,李唐皇室的先祖出自陇西李氏,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是十六国时期的西凉国君主李暠的嫡系后裔,李暠则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十六世孙。

著名隋唐史专家陈寅恪曾对唐朝李氏皇室的祖先进行过分析考证,也得出了李氏血统其初本是华夏的结论,陈寅恪先生还推论唐高祖李渊可能不是陇西李氏之后而是赵郡李氏之后,但赵郡李氏同样也是汉人,而且也曾是望族,不是什么鲜卑人。

就算是北魏的孝文帝,作为正宗的鲜卑人,虽然他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严禁鲜卑语、鲜卑习惯、鲜卑姓氏和鲜卑服装,但也没有到篡改自己的家谱,弄个千百年前的汉人作一朝皇帝的祖宗的地步。

所以,所谓唐朝李氏皇室本是鲜卑人,杜撰了自己祖先是汉人的家谱的传言,不但没有任何根据,道理上也是说不通的。

现在史学界的基本共识是:唐朝李氏皇族的父系出自汉人的名门望族,母系即开国皇帝唐高祖和唐太宗的亲生母亲则是早已汉化了的鲜卑人后裔。

人类早已进步父系社会,父系即为民族属性。

李唐皇室的民族属性其实已经很明确了,更何况母系是经过隋唐之前一百多年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公元495年)时期早已汉化了的鲜卑后裔,文化上已经属于汉人了。

不仅如此,李唐皇室的父系血统是汉族,文化属性也是汉文化,他们代表的利益也是汉人,连他们自己也确认自己是汉人。

正因为唐朝皇室祖先一直都是汉人,所以在唐朝建立后,唐朝皇帝没有像四五十年前的北周、北齐统治者那样恢复鲜卑姓氏或鲜卑特色,而是像隋朝皇帝一样,建国后就极力抹去本已所剩无几的鲜卑特色。

唐朝李氏皇室当然也不可能改回什么“大野氏”之类的鲜卑姓(因为“大野氏”这个姓本来就是从前的鲜卑皇帝下令“赐予”汉人大臣的)。

包括蒙曼在内的一些满遗叫兽总喜欢拿着唐朝皇室祖先中有过娶鲜卑姓的女子的事当做唐朝含有浓厚鲜卑血统的非汉族政权的证据,甚至还得出了所谓“唐朝是鲜卑族所建,不是汉人政权”的荒谬论断。

但是,这些人恐怕连那几个鲜卑女子身上到底有多少鲜卑血统,她们还保留了多少鲜卑文化,跟其他汉人有多少的不同,这样的基本问题都没弄清楚。

因为早在三四百年前魏晋,甚至五百年前的东汉,就有不少汉人以及其他民族的人与鲜卑族混居了,而北魏中后期,鲜卑人不是大批死亡,就是被汉人汉化而最多只剩下个象征其祖先中有鲜卑的姓而已,文化上则完全汉化,怎么能因为那几个女子的姓是鲜卑的,就不但说她们是纯种的鲜卑人,还说她们嫁给汉人后生下的子女也是鲜卑人呢?如果以皇帝身上有鲜卑人或者其他异族血统就说该王朝是鲜卑人所建的政权或其他什么异族王朝的话,那么近代的日本天皇还有朝鲜人的血统,日本国岂不成了韩国人、朝鲜人的国家?那韩国人、朝鲜人为什么还老谴责日本侵略了韩国、朝鲜?韩国人、朝鲜人岂不是吃饱了没事找事的无赖?所谓“隋唐君主是鲜卑后裔”这种说法极为牵强。

是的,隋代国君姓杨,唐代国君行李,它们曾在北朝时期被迫接受鲜卑统治者的“恩赐”而改姓“普六茹氏”、“大野氏”,但隋文帝杨坚一夺取皇位就首先认祖归宗改回汉姓“杨”,还下令让那些被强迫改姓鲜卑姓氏的汉族贵族恢复原来的汉族姓氏。

唐朝皇帝同样继承华夏正统,还拿出自己的家谱,证明李唐皇室是华夏汉人。

试问,如果他们本来就是鲜卑人,他会立即主动采取这种恢复汉姓、匡扶华夏的汉化举措吗?与此类似,大家都知道,元朝的“孛儿只斤”皇室是真正的蒙古人,你认为蒙古族皇帝征服中国之后当然不会改成汉姓,也不会宣称自己是汉人。

清朝的“爱新觉罗”皇室是真正的满洲人,满族皇帝入关得位后也没有改成汉姓,更不会宣称自己是汉人。

隋文帝杨坚的皇后独孤氏的祖先原本是汉人,史载,刘秀之子刘辅的裔孙刘进伯官度辽将军,在攻打匈奴时失败被俘,囚禁于独山(今辽宁省海城境内)之下,他的后代有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也就是隋朝皇后独孤氏的祖先。

若说唐高祖李渊的皇后纥窦陵氏是鲜卑族,更是以讹传讹,因为她的祖先是汉朝外戚窦氏,原本就是汉族人氏,后投奔匈奴担任“大人”,而在魏孝文帝改革时又改回窦氏,认祖归宗。

只能说是个胡化的汉人。

再说,北朝的鲜卑贵族与汉人长期通婚,同时接受华夏文化,本身就已经是鲜汉混血的鲜卑人。

另外,如果人们非要把混有鲜卑人血统的汉人叫做鲜卑人。

那么北魏孝文帝的母亲本身就是汉人,我们也可以称北魏孝文帝是汉人了。

再说了,假设就算隋唐皇室的母系是纯正的鲜卑族又如何呢?满清的康熙皇帝的祖母孝庄太后是蒙古族,其母亲佟氏是汉族,康熙的满族血统至多只占四分之一,蒙古族血统占四分之一,汉族血统却占二分之一,但谁会说康熙皇帝是汉族或蒙古族呢?因为,按照世界各国的传统,尤其是东亚民族的传统,民族成分主要是依据父系划分的。

其实,即便是鲜卑人本身,在创建北魏政权之前就已经长期与汉人杂居和混血,其文化中早就含有大量的汉文化,而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就更不用说了。

包括那位满遗教授蒙曼在内的一些人认为只要有少数民族血缘的,就不是汉人,只要建立王朝的人身上有丝毫的少数民族血缘,甚至仅凭借史书上记载的某人的只言片语,甚至仅仅是怀疑其身上有少数民族血缘,就狂言他们是少数民族,他们的王朝就是少数民族王朝,却全然不顾这些他们身上的汉人血统,全然不顾他们对汉人祖先,对汉文化、对汉民族的高度认同。

既然这样,那反过来我也可以说,只要有汉族血缘的,就不算少数民族。

如此一来,北魏比唐朝都还要有资格是汉人的政权了,因为不仅制度和文化,就连北魏的皇帝老子们身上流淌的大部分血也是汉人的嘛,呵呵。

在此就撇开文化等方面的汉化事实,按照这些人的“逻辑”单纯从血统来看看鲜卑人向汉人的转变,北魏为什么是汉人的王朝。

首先,鲜卑族的人口远比汉人的少,鲜卑族的大部分又是贫困潦倒的军户,因此连年的战争,再加上天灾人祸,以及在短短的百年内所遭受的几次清洗,鲜卑族人大量死亡,使得支撑鲜卑族政权的“国家柱石”军队都不得不由当地纯种汉人组成(也即府兵),另外还有不同民族间的通婚与强制等等,因此到了隋唐时期,究竟还有多少纯种的鲜卑族人活下来都是个大疑问。

事实上,不用说一般鲜卑人不是战死,族灭,就是早被汉人汉化掉了,就连不会因饿死、战死、病死而绝种的北魏皇帝,到了最后,也只剩下了1/128的鲜卑血统,而127/128,即99.%的血统其实都是汉人血统了。

下面是北魏王朝皇族血统的中国化表(参照宫琦市定《大唐帝国》等)1.1、 北魏创始人道武帝(纯种鲜卑人)======刘贵人|2. 明元帝(1/2 鲜卑血统)======杜贵妃|3. 太武帝(1/4 鲜卑血统)======贺夫人|4. 太子晃(1/8 鲜卑血统)====== 闾氏(鲜卑)|5. 文成帝(1/8 鲜卑血统)====== 李贵人|6. 献文帝(1/16 鲜卑血统)====== 李夫人|7. 孝文帝(1/32 鲜卑血统)====== 高夫人(孝文帝时期,唐朝皇室祖先之一的李冲时任北魏高官)|8. 宣武帝(1/64 鲜卑血统)====== 胡皇后|9. 孝明帝(1/128 鲜卑血统)(上面括号内的分数为北魏皇帝的鲜卑血统的比例)也即到了北魏末年,其皇族只剩下1/128的鲜卑血统,即只有0.%的鲜卑血统!从上表可知,推行汉化政策的北魏孝文帝只有1/32=3.125%的鲜卑血统,而有96.875%的汉人血统,因此,他禁止胡语胡服胡俗而全面推行汉化路线是理所当然的。

而那些因李世民的母亲有一点早已汉化了的鲜卑后裔的血缘,就说李世民,乃至李唐皇族都是鲜卑族的人为什么不说北魏是汉族王朝呢?!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文化、习俗、传统、价值观上来看,还是从血统上来看,不用等到隋朝、唐朝,早在北魏时期,大部分鲜卑人已经变得与汉人相差无几,只有少部分鲜卑人还留下个空头的鲜卑姓氏符号。

所以,按照某些人的“血统论”观点,北魏政权就更是汉人王朝了。

(二)、大唐皇室宗源辩正首先,包括《旧唐书·高祖本纪》、《新唐书·高祖本纪》、《册府元龟·帝王部·帝系门》等在内的正史典籍都明确记载,李唐皇室的先祖出自陇西李氏,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是十六国时期的西凉国君主李暠的嫡系后裔,李暠则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十六世孙。

(《新唐书》记载为陇西成纪,《旧唐书》记载为陇西狄道)。

这些记载都出自可信度很高的正史典籍。

其次,国学大师、中国古代史泰斗陈寅恪先生在《李唐氏族之推测》、《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以及《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提出了李唐皇室出自赵郡李氏的推断,其主要论据是是《唐光业寺碑》,全称《大唐帝陵光业寺大佛堂之碑》,以及《畿辅通志》、《隆平县志》等方志关于此碑刻的拓文。

此碑为唐朝光业寺的建筑之一。

唐高宗(李治)总章年间(668~670年),唐朝宗室为保护高祖(李渊)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和第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赐之陵(即建初陵、启运陵,二陵共茔,全称“大唐帝陵”),在陵墓正东修建光业寺。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三年(725年)又扩建整修,并增建大佛堂,竣工后立此碑以示纪念。

关于此碑,《畿辅通志》之拓文为“皇祖瀛州剌史宣简公谨追上尊号,谥宣皇帝。

皇祖妣夫人张氏谨追上尊号,谥宣庆皇后。

皇祖懿王谨追上尊号,谥光皇帝。

皇祖妣妃贾氏谨追上尊号,谥光懿皇后”从残存的碑文可以直接得到的文字为“维王桑梓,本际城池”无疑提供出李唐源出赵郡的铁证。

近年来,通过考古发掘,从陵区南侧出土的唐王后胤墓志铭,更进一步证明其为陇西李渊宗室旧域陵寝所在。

再者,李熙、李天锡、李虎、李昺的茔墓,都是按照汉人旧制,而这些陵寝之建造,都发生在李唐建政之前,李熙及妻张氏都是汉人,其子李天赐及妻贾氏也是汉人,其子李虎及妻梁氏也是汉姓,李虎则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祖父。

以上事实足以说明,李唐宗室是汉人无疑。

但有人对此提出疑义,李唐皇室既然出自赵郡,何必托名陇西?这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赵郡之李与陇西之李同源。

西魏之前,陇西之李与山东之崔卢李郑,同为望族,自西魏宇文泰以关中为根据地建国,由此就硬性规定关陇李姓为望族,赵郡之李的名望屈居关陇之后,李渊托名陇西,实是借以提高自己的身世地位;或者,本为陇西之李,但并非华盛之门,后展转迁徙至赵郡。

二是陈寅恪先生认为,李唐皇室的先祖本为赵郡李氏徙居柏仁之“破落户”,或为邻邑广阿庶姓李氏之“假冒牌”,因不是名门望族,是以家风渐染胡俗,名不雅驯。

李氏一族至西魏时才真正显贵起来,李渊祖父李虎入关后,东西分立局面已定,遂改赵郡之姓望为陇西,继而又自称是西凉的嫡裔。

综合上述两种论述,联系到当时的实际政治背景,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李唐皇室之宗源出自赵郡,当无疑义,赵郡之《唐光业寺碑》以及李唐先世的陵寝,提供出最有说服力的实物证据,但为何自称陇西之李?何以表明与山东之崔卢李郑甚为生分的态度?实际上,是李唐王朝出于实际的政治利益考虑。

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论述说:“隋唐两朝继承宇文氏之遗业,仍旧施行‘关中本位政策’,其统治阶级自不改其歧视山东人之观念。

”这样的论述令人信服。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士族门阀制度,延续到隋唐,仍然有相当的社会势力,统治阶级为获得更多的政治地位,也为标榜自己的出身,托名名门望族完全是可能的,这一现象,甚至到中唐,仍然存在。

例如,韩愈的籍贯应为河南孟州,但为提高门第,托名河北昌黎,因昌黎韩氏在唐代是郡望,李唐王朝为给自己的统治寻找更多的合法性,也为提高门第身份,托名到西凉李暠之嫡裔是可能的。

更重要的是,出自实际的政治利益考虑,西魏以至隋唐,关陇贵族一直是中国最有权势的贵族集团,是关陇汉族地主豪强武装与鲜卑的军人集团结合起来的强势联盟,谁想统治中国,必须以关陇集团政治代言人的身份出现,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陈寅恪先生的论证非常有力,令人信服。

李渊、李世民父子首先是务实的政治家,其首要考虑的,是巩固关陇集团的政治势力而非单纯的认“宗族”,“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的封建政治规则使得联姻、宗族谱系的“认定”,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政治意义,唐太宗命高士廉等人编纂《氏族志》,也是同样的目的:确立以李唐皇室为核心关陇贵族为中心的政治权威,协调关陇集团与山东集团的政治利益。

同样的理由也可以支持唐太宗在立储上为何最终确立晋王李治为太子,而非魏王李泰、或者吴王李恪,因为唐太宗首先要考虑的是关陇集团的整体利益。

为巩固大唐帝国的基业,防止可能出现的内部分裂甚至内讧,太子的人选的确定,必须得到以老臣兼元舅的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权臣的支持,吴王李恪是庶出,魏王李泰见恶于长孙氏,唯一的人选只能是晋王李治,虽然以才干迩论,晋王李治是最次的人选,却也是不得已的选择。

(来源:网络)

唐朝究竟是汉人建立还是鲜卑人建立的

汉人建立的,建立者是唐高祖李渊。

李渊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世代显贵。李渊的祖父李虎,在西魏时官至太尉,与宇文泰及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同保魏室,是西魏八柱国之一,赐姓大野氏。

北周受禅之后,追封李虎为唐国公。至杨坚官任北周的大丞相之后,李家才还复本姓。李渊的父亲李昞,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李渊的母亲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姐。

北周天和元年(566年),李渊出生在长安。李渊七岁时,父亲李昞去世,其袭封为唐国公。李渊长大后,为人洒脱,性格开朗,待人宽容,无论贵贱之人都得其欢心。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于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扩展资料:

李渊在隋炀帝即位之初先后做了荥阳(今河南荥阳)、楼烦(今山西静乐县)两个郡的太守,后来又被任命为殿内少监、卫尉少卿。

大业九年(613年)春,隋炀帝征伐高句丽时,李渊在怀远镇督运粮草。同年农历六月,杨玄感利用民愤举兵反隋,李渊奉隋炀帝之命镇守弘化郡(今甘肃庆阳县),兼知关右诸军事。

在此期间,李渊广交天下豪杰,遭到隋炀帝的猜疑。恰好有诏书命李渊去隋炀帝巡行所到之地,李渊因病没有去。

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在后宫,隋炀帝问王氏:“你的舅舅怎么迟迟不来?”王氏回答说李渊病了,隋炀帝又问:“病的要死了吗?”李渊知道以后日益恐惧,因此无节制地饮酒、收受贿络自污以自保。

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调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到达龙门时,遇上了母端儿农民起义,李渊领兵击败了起义军,收编万余人,实力大增。又击绛州贼柴保昌,降其众数万人。

第二年(616年),他升为右骁卫将军。突厥侵犯边塞,隋炀帝便让他和马邑郡守王仁恭一同北击突厥。但他们的兵马很少。

李渊便选出擅长骑射的两千骑兵,吃住骑射仿效突厥兵,给突厥看他们闲暇时的射猎驰骋。李渊有另外挑选善于射箭的士兵作为埋伏。等和突厥兵遭遇时李渊便下令埋伏攻击,结果打败突厥。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正式任太原留守、晋阳宫监,成为这一地区最高军政长官。李渊奉命率兵征讨历山飞贼甄翟儿,与甄翟儿遭遇在河西郡(今山西汾阳)的雀鼠谷,李渊大获全胜。

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李渊招降纳叛,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李渊之子李世民知隋必亡,暗中结交豪杰,招纳逃亡之人,网罗各种人才。

誓师后,李渊与长子建成、次子世民挥师南下,先后破守霍邑(今山西霍县)的隋鹰牙郎将宋老生、渡黄河,对守河东的隋将屈突通围而不攻。

迅速向西南挺进。当时,隋炀帝远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关内隋军力量薄弱;中原瓦岗军与王世充激战方酣,均无暇西顾。因此李氏父 子进军神速,大业十三年(617年)农历十一月间攻入长安。

李渊进入长安不久,就宣布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拥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隋恭帝。恭帝进封李渊为唐王、大丞相、尚书令,以李建成为唐王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国公;封李元吉为齐国公。

义宁二年(618年),李世民徙封赵国公。同年农历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禁军将领兵变杀死。同年农历五月,隋恭帝被迫禅位于李渊,李渊即皇帝位于长安,国号唐,建元武德,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

收藏 (0) 打赏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微信/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分享从这里开始,精彩与您同在
点赞 (0)

服务及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发布的源码、软件和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各大资源网站整理而来,仅供功能验证和学习研究使用。

所有资源的文字介绍均为网络转载,本站不保证相关内容真实可信,同时不保证所有资源100%无错可用,也不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介意勿下。

您必须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于非法商业用途,不得违反国家法律,一切关于该资源的商业行为与本站无关。

如果您喜欢该程序,请支持正版源码,得到更好的正版服务。如有侵犯你的版合法权益,请邮件与我们联系处理(邮箱:355192527@qq.com),本站将立即改正。

本声明为本站所有资源最终声明,所有与本声明不符的表述均以本声明内容为准。

酷酷资源 情感专题 他的7世孙李渊建设了大唐 李广16世孙在西域建设了汉人政权 https://www.leiyjob.com/1347.html

相关文章

官方客服团队

为您解决烦忧 - 24小时在线 专业服务